7/12/2025

2025 名古屋親子遊記錄

因為小孩和我都不愛人擠人,所以老婆今年安排的行程是名古屋。因為有了小孩,整個行程的安排和重點都不一樣,趁記憶猶新記錄一下。

行程

考量暑假天氣熱,加上上次沖繩的經驗,擔心小孩體力透支,因此這次行程刻意不要排太滿。實際上每天也是都早出晚歸,走一萬五千步左右。還好這次行程規劃是不換飯店,省下了不少整理和移動時間。

  • Day 1: 從機場移動到飯店。先把行李放在車站置物櫃,上高島屋 Gate Tower Uniqlo 補了點貨就到飯店 check in 了。
  • Day 2: 名古屋城、榮商圈、中部電力
  • Day 3: 鈴鹿賽道
  • Day 4: 高山 & 合掌村
  • Day 5: Legoland
  • Day 6: 熱天神社、大須觀音、名古屋車站附近購物: 前幾天都是小孩為主,幾乎沒有購物時間,所以這天取消了大須商圈,直接去高島屋 Gate Tower 其他樓層購物。
  • Day 7: 中午車站的大置物櫃都滿了,所以沒機會再逛高島屋。所以提早到機場用餐。可以在機場先吃飽逛完再出關。出關後的免稅店和座位都不多。

因為顧慮天氣和小孩體力,除了高山的行程需預訂,其他天我們都做好動態調整的準備。出發前可以先研究好購買門票的方式和信用卡優惠 (e.g. KKday 買可能 A 信用卡有優惠,官網買可能要用 B 信用卡才有日幣消費回饋)。先裝好對應的 App (e.g. KKday 管理購買憑證,Legoland 看園區地圖) 會更方便。

 

消費 

  • 最近台幣升值,日幣定價換成台幣大概是 *0.2,除了吃東西,連買東西都覺得好划算。以 Uniqlo 為例,大概是台灣五到七折。 
  • 我們也試了最近一些銀行在推的 PayPay。透過玉山銀行先換匯,再透過玉山 Wallet 掃碼,直接日幣扣款。老婆的 iPhone 支援虛擬西瓜卡,她認為以後只需要手機準備好西瓜卡和 PayPay,加上少許現金就夠了。而我除了手機不支援虛擬西瓜卡,也想讓我和小孩的西瓜卡金額一致,省得需要一直查詢餘額。所以是信用卡為主 (通常有 3% 左右回饋,也優於 PayPay)。遇到販賣機或其他不支援信用卡的地方,就是 PayPay或現金了。
  • 如果使用實體西瓜卡,可以安裝 App 查詢交通卡餘額, 比較能掌握什麼時候需要儲值。
  • 家庭旅遊的話,現金還是要多準備些。這些天我的兩張信用卡都有輪流使用沒問題,唯獨在近鐵線買票時,兩張都刷不過。如果身上沒有足夠現金,還要去人工櫃檯可能就會錯過一班車,多等半小時了。
  • 這次也好奇樂天號稱的日本領現金服務價格,實際比較了一下。以領 20,000 日幣測試,當天玉山用台幣領的話,匯率約 0.201。日本 ATM 領的話,加上手續費換算起來約是 0.207。所以比較起來,還是 外幣帳戶提領 >= 台幣帳戶提領 (看實際金額) > 日本領現鈔 
  • 要買的東西,可以先在台灣比價。比價時可將中文與日文產品名稱與價格一併截圖。除了可以很快判斷價差外,有需要店員協助也可以很快詢問。 

 

住宿 (Nikko Style Nagoya)

  • 選擇的主因是有三人房,價格也算合理。飯店新,不少人推薦。
  • 位在名古屋車站和伏見站中間。往兩邊都是 10+ 分鐘。帶小孩走起來是花點時間,如果都是大人應該還好。
  • 缺點是隔音不太好,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樓上或隔壁房客的聲響。

 

其他

  • AirTag 對家長來說是個好投資。出門前我們準備了一個給小孩戴在手上。不過因為這幾天都一起行動,我們就把 AirTag 放在他自己的背包。第二天下午我們準備上車回飯店時,老婆手機收到通知,才發現小孩把背包落在中部電力了。還好有 AirTag,不然折回來拿事小,如果不見了,接下來幾天還是會有所不便。
  • 出門前買保險發現,原來要向產險購買旅平險才能加買不便險,人壽是不能直接加買不便險的。
  • 為了讓小孩在廉航航程中不無聊,我們有先準備有聲書和實體書。除了不會無聊,也可以讓耳朵和眼睛輪流休息。有帶平板的話,先要記得下載好平常愛看的影集電影。  
  
  • 這趟出國有幫每個人準備登山 S 掛鉤,本來是打算掛帽子或其他小物。怕小孩太累太熱的結果就變成了這樣。

 

5/01/2025

AI 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這幾年來,AI 會不會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一直沒有停過。最近剛好遇到一個使用 ChatGPT 的例子,我覺得很能代表我的想法。

我先告訴 ChatGPT 我的需求,請他給我一個做法,他給了我第一個版本:



 

  

 

 

他給我的方法,可以達成我的目的,但我發現數量不對,於是有了第二個版本:






他再修正了一次,但我覺得可能有資源使用問題,於是他更新了第三個版本:


 






我的想法有兩個:

  • 以 programmer 這個職業來說,如果你習慣交付第三版的成果,那 AI 能幫你把過去幾小時的工作,縮短到幾分鐘完成,你只需要檢查, AI 對你是助力而不是阻力。反之,如果你的交付只到第一版,那麼 AI 取代你就不難了,因為它通常可以做得比你更快更好。甚至,如果連需求都常常聽不懂,連 AI 的第一版都做不到,那就更危險了。只要有清楚的指令,AI 的速度和效率,讓團隊不再需要苦力,不再人多才好辦事,自然會淘汰掉隊伍最後面的人。這個規則,應該對很多行業都適用。
  • 對使用者來說,如何判斷 AI 回答完整性,要相信 AI 到什麼程度,很重要,卻也很困難。以這個例子來說,我有這個領域的背景,能想到後續兩個問題,得到更好的版本。對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說,得到的只有不完整且效率不佳的第一版。如果這種狀況發生在醫療、法律等更專業的領域,我們得到了一個看似合理,實則不完整的答案,要怎麼判斷,相信會是一個會持續被討論的問題。

以軟體業來說,如何驗收 AI 成果,在未來可能會比學習如何撰寫來得重要。其他行業可能也是。累積經驗、學習思考,運用 AI 幫你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10/20/2024

更換 Bayside 辦公椅輪子

很多年前,我就自費把公司的椅子換成網椅。除了夏天比較不熱外,坐起來也比較舒服。到了疫情前後,公司把全體的椅子都換成網椅後,我就把這張 Costco 買的 Bayside 網椅幫回家使用。這張椅子在公司時,經常在地上留下黑色黏屑,我以為是鞋子泥沙的關係,但是回家後也偶爾會有,我就覺得是輪子的關係了。但除了經常清理外,好像也沒有其他方法。

直到最近,老婆問我要不要乾脆換一張,我才認真想,其實其他地方都還好好的,會不會換個輪子就可以解決了? 稍微做一點功課才有了些新發現:

  • 原來,輪子材質有分 PP 跟 PU。這張是用 PP,就是比較容易留下痕跡的材質。
  • 原來,這張椅子的網布材質 (Matrex) 是較高價椅子才會使用的,難怪做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購買時擔心用久鬆弛、支撐力變差的問題。
  • 原來,看不到螺絲的輪子,裝卸只需要徒手拔起,沒有特殊的機關。而且大部分辦公椅的輪子接頭尺寸都一樣 (直徑11mm),網路上很容易買到。

於是,下單 PChome 買了一組 $420 的輪子,一下子就換好了。給有相同困擾的朋友參考。

8/13/2024

國泰健檢 (富霖診所) 腸胃鏡檢查經驗

看來這個 blog 真的要轉型為腸胃鏡記錄站了。過去幾次腸胃鏡都有檢查到息肉,距離上次也近四年了,所以今年本來就打算再和年度健檢一起做。考慮要到離家近的雙和,還是到老婆公司配合的聯安或國泰健檢中心做時,發現公立醫院的健檢價格居然比健檢中心高,所以還是選擇了健檢中心。比較了兩家給眷屬的方案後,最後決定去國泰做。

這次一切都很順利,所以簡單記錄一下:

  • 國泰的內視鏡同意書有寫,小於 0.8 公分的息肉才會評估切除,所以如果像我第一次做遇到超過 1 公分的息肉,可能就要再去一次醫院才能切除,這是首次做大腸鏡的人要考慮的風險。
  • 健檢中心的息肉切除都是自費,以我這次來說,切除一顆息肉就 6,000,加上化驗費 1,000,自費部分就是 7,000。如果更多顆,費用當然更高。沒有醫療險的人,還是選擇醫院比較不會有額外的費用。
  • 這次發現的息肉比在雙和的大 0.2 公分,但在費用裡面沒有看到止血夾,所以有沒有需要止血夾或許也和大小沒有絕對的關係。
  • 最值得嘉獎的是,做完檢查到用餐區,接待人員會看資料夾上面的備註,交代廚房提供低渣粥。四年前在雙和是沒有區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善。
以這幾次的經驗看來,每四五年做一次腸胃鏡,應該是免不了的了。希望之後都可以這麼順利。
 

 



10/14/2023

沖繩驚魂記

國慶連假,第一次帶小孩出國,去了一趟沖繩。帶大班的孩子出門,果然不想大人出門一樣簡單。到了最後一天早上,小孩七點多起床開始說喉嚨痛,本來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我們還是按時下樓吃早餐。到了餐廳,他開始說想吐,我連早餐長什麼樣子都來不及看,只能趕緊帶他回房間休息。躺回床上他還是痛到不斷呻吟,把稍早吃的藥都吐了出來,躺了一小時也還睡不著,只好開始想備案。開始打電話詢問日本保險使用方式、延遲退房時間讓他繼續休息。看狀況回程沒辦法搭機場捷運,趕快上網預約接機。再下樓去藥房買止吐 (暈車) 藥、降溫貼片。折騰到退房前,他終於睡著了。睡了半小時,我們就退房、還車,再搭乘接駁車到機場報到,還遇到飛機 delay。除了要趕快修改接機時間外,還要擔心回台後來不及看診。

幸好,吃了暈車藥後,小孩可以在咖啡店睡近兩小時,醒來後精神就好了一半,也真的沒有想吐了。還好沒有真的用到保險,也還好是發生在最後一天,影響不大,一切算是有驚無險。最大的遺憾,是我們這趟唯一一家有附早餐的飯店,就這麼錯過了啊...

8/29/2023

捐款花絮

前幾天,兒子看到電視廣告後,連續兩天問我可不可以捐錢幫助非洲小孩。即使跟他解釋了資源有限的概念,他還是覺得想要幫他們。取得他同意後,決定從他的帳號、用他的名字捐。第二個問題來了,怎麼決定捐多少? 我用一個便當 $100 換算,讓他選捐 1~10 個便當,他選擇要捐 7 個,不知道是不是要留三個給爸媽和自己... 

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結果過兩天,他問我,$700 幫到非洲小孩了沒。我跟他解釋,我們是捐給某個機構,他們會做後續的處理。他開始質疑,為什麼我沒有去非洲,$700 可以到非洲。我用了不同的比喻想讓他了解帳號與匯款的概念,他還是似懂非懂。我想了一下,決定帶他去 ATM 走一趟。

 小孩出生後,我們就已經幫他開好存款和證券帳戶。前陣子想到,投資帳戶應該會幫他代管到成年,他還是需要一個平常可以存零用錢的帳戶,所以抽空去開了一個打算給他自己管理的帳戶 (有些銀行規定,孩子超過幾歲就要本人到場,所以趁現在只需要父母同意即可),這時候剛好派上用場。我先試轉了一筆 $100 後,帶他到 ATM 補摺機前,讓他自己補摺,看著餘額裡面還有 $2,100。接著我拿手機給他看我的餘額,轉了 $2,000 給他。讓他看到我的帳戶少了兩千,他的帳號多了兩千。最後,我拿提款卡把 $2,000 領出來。告訴他,我不用真的到銀行,就能用手機,把錢轉到他帳號。當他需要時,就能把存摺裡面的數字轉為現金花用。就這樣,他彷彿就能理解金流的運作,不再質疑我怎麼把錢匯到非洲了。孩子的理解力,真的很強啊。



5/25/2023

AWS WAF 的排除邏輯

距離上次的分享已經兩年多,沒想到又遇到了值得分享的疑難雜症。這次遇到的是 AWS WAF 的排除邏輯。 我要用 rate based rule 去觀測短時間的大量 request。但因為某些網頁的設計,會在一次 request 中再呼叫多個 url 或載入大量圖檔。因此在下面的設定介面中,看起來是要設定為:

不是 特定 URL
OR
不是 圖檔

不過設定完發現,特定 URL 和圖檔還是持續進來。透過代理商詢問原廠才知道,這裡要設為 AND 才行:

不是 特定 URL
AND
不是 圖檔

乍聽之下覺得很不合理,如果用 AND,不是應該要兩個同時成立才算嗎? 不過和同事聊到這件事,他的說明是:

當特定 URL被呼叫時:

不是特定 URL is true
OR
不是圖檔 is false

>> true OR false = true 所以符合,還是會 count

改用 AND

不是特定 URL is true
OR
不是圖檔 is false

>> true AND false = false 所以不符合就不 count

 這個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怕過幾天就會忘了,還是記錄一下並和大家分享好了。

3/03/2023

AI 與孩童教育

最近 ChatGPT 很紅,連藝人都因此做了生活上的大轉彎。他的念頭,其實也在我腦中一陣子了。AI 的影響不見得在我們孩子輩才會發生。透過 API 的開放,未來的應用與發展必定是指數型成長。雖然說五年十年內還不見得會有翻天覆地的影響,但至少會讓許多工作職位的優劣勢消失或增強。如果我們還打算工作一二十年,屆時需要的技能樹肯定和現在不一樣。想想,2000 年還在拿海豚機的我們,能想到 20 年後的 iPhone 可以做到哪些事情嗎。手機硬體加上 internet 發展,造成了產業板塊的挪移,也造成了工作上的轉變,舉例來說:

  • 20 年前的遊戲可能著重在深度,PM 關鍵能力在於企劃大作;20 年後雖然還有大作的需求,但更多需求在於有黏性、能轉換的手遊
  • 20 年前的個人金融可能著重在實體行銷、分點與 ATM,現在則是在數位行銷與行動支付

工作不一定會消失,但著重的經驗與能力卻大不同了。對於孩子更是。各種我們已知的技能,在他們的未來都不一定重要了。我想,真的要幫助孩子,還是回到最基本的那些東西。培養好的品格、自律抗壓的能力、健康的身體,還有一個溫暖的家吧。

10/26/2022

元大與富邦證券的使用經驗

在被元大併購前,我就在寶來開戶了,所以除了元大外,我也沒有用過其他證券系統。直到最近想開第二個帳戶分開操作,才在富邦開了另一個帳戶。一比較才知道,有些功能看起來都有,實際用起來差很多。舉兩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1. 分戶帳: 過去交割只能用券商指定銀行的證券戶扣款/入帳,但幾乎沒有利息。現在券商開放了多家銀行,除了不用多開一個戶頭外,還可以享有原本帳戶的利率和優惠。不過元大 CMA 還可以授權元大,當 CMA 資金不足時從原本銀行扣款。富邦管理帳戶則是一律要手動轉帳到指定的分帳戶 (e.g. 如果指定扣款銀行是中國信託,他會再給你一個中國信託虛擬帳戶,而且一樣有非約定轉帳的金額限制)。兩者的差異是,如果我把交割款項放在指定銀行,交易後忘記轉到分戶帳,元大會自動去扣,富邦則會因為扣不到而變違約交割。試了幾次後,覺得要記得轉帳實在太麻煩,我還是去開了一個富邦的帳戶做為交割戶,關掉了分戶帳。

2. 定期定額: 兩家一樣可以線上做約定及調整金額。不過元大的流程很直覺,實際扣款也沒有什麼意外。如果約定金額是一萬,當天開盤前就會扣走,當天下午三四點後查詢,就會看到交易明細和差額退款。富邦的我當天四點看,帳戶餘額和交易明細都沒有變動,看似約定成功但沒扣款。詢問營業員時,他先回答我約定需要一週時間才會生效。我告知申請時間 & 網頁說隔天就會生效後,他才幫我查詢得知有交易成功。但是客戶端需要 9pm 後才看得到,因為銀行需要資料轉換時間。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看起來,雖然文宣上看起來功能一樣,實際的使用經驗與客戶體驗差距很大。也難怪元大穩坐證券龍頭了。

 

8/15/2022

人生的投資組合

講到投資組合,最常見的,就是股債配。通常股票與債券走勢不同,兩種兼備的話可以有避險的效果。股票的話,還可區分為追求資本利得 (e.g. 台積電/0050) 或追求穩定股息 (e.g. 銀行股/0056) 兩大類型。我覺得比較有效率的規劃,會是年輕時配置比較多的資本利得型股票 (投資持續投入),隨著年紀慢慢轉移到穩定配息型 (減少波動)。而不論年紀,都有一小部分的比例在債券。雖說個人投資不太需要真的避險,但有穩定的收益,又能在股市波動時稍作平衡,能在股市空頭時較為安心,也有賣債加碼股票的空間。

某天突然想到,這樣的配置,其實也很像個人的時間分配。工作就像資本利得型的股票,越年輕起步,越有成長空間;隨著年紀成長,重心會慢慢移回家庭。而不論在哪個階段,也需要保留些自己興趣與思考的時間。自己能調整好,也能在不同場合有較好的表現。

可惜的是,對一般上班族來說,工作/家庭時間的比例能調整的空間有限,都要等到退休才能有機會讓家庭的比例大於工作。可能也因為如此,這些年越來越多人關注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FIRE) 的方法。這篇文章把 FIRE 分成了五種種類,可以看到退休不只一種方法,可以提供對人生投資組合的更多可能。

7/16/2022

個人的財務三表: 現金流量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前陣子上了超級數字力的線上課程,主要的內容就是教學員如何看懂財務三表。老師一直提到如何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了解三表,突然想到,雖然起因不是刻意模仿三表,但在理財的過程中,為了各種目的衍生出來的記錄,其實就是個人的財務三表了。

現金流量表 


這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張,也是唯一用手寫的一張。從 1999 年開始,每次會以千元為單位,將提款和重大支出記錄下來。起初的目的是確保每個月收入不要出現赤字,日後也轉變為規劃每個月支出與投資的依據。因為記錄的頻率比較頻繁,所以會列印出來記錄。

損益表


除了投資股票基金,上班族好像不太會有其他損益。所以收入部分會在現金流量表呈現,損益表就是投資的進出記錄,這個從 2000 年開始也已經 22 年了。

資產負債表


前面兩張表代表的是個人的資產變化,但每個月底還是會更新一次總資產記錄,才能了解目前的狀況。雖然也是從 2000 年開始記錄,不過格式持續修改,到近幾年才比較固定。除了這樣的總表,還可以延伸出可以看標的比例 (e.g. 股票 vs. 債券) 的比例圖。
 
家庭支出表
 

婚後因為多了公費需要記錄,用 Google Docs 記帳,衍生了另一張支出記錄。也多虧這個記錄,可以很容易地產生個人與家庭花費分佈圖。有了這張表和圖,可以看得出來家庭與個人的年花費,了解支出結構後,要調整也比較容易。

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的表也有不同的重要性。
  • 剛出社會,主要收入來源是薪水時,存錢就等於賺錢,現金流量表 是最重要的一張。
  • 隨著投資比例提升,可以從 資產負債表 看資產檢視累積速度並調整投資標的 (再平衡)。
  • 接近退休規劃時,可以從 損益表 看被動收入與 家庭支出表 的差距,作為規劃的參考。

對公司企業來說,外在環境的變化多端,預測多年後的收支財務有其難度,也不一定需要。但對個人來說,如果能從投資規劃與支出計劃兩端下手,預測退休後數十年生活相較容易,也有其必要。也因為如此,如果能更早開始用這些財務思維檢視自己的想法與結果,對未來一定也會更有幫助。

5/15/2022

2022 COVID-19 記錄

距離上次疫情記錄隔了近一年,台灣真正面臨 Omicron 的大量確診人數了。在人心惶惶的同時,新聞、網紅報出的各種疫情預測,讓人更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的疫情走向。尤其是小孩還沒有可以接種疫苗的時候,要躲到什麼時候,才能恢復較正常的生活,也是另一大難題。

各國的防疫措施不一樣、國民配合程度不一樣,所以我想參考的是澳洲的數字。主要是澳洲也和台灣類似,到了 Omicron 數字才大幅上升,也才被迫由清零改為共存。澳洲人口也和台灣接近,直接採用 Google 查到的數字,也不用特別再換算比例。看到的結果,絕對數字或許會略有不同,但比例和曲線應該會是蠻類似的。

澳洲在一月第一波時,當日確診人數最高攀升到 17.5 萬,不過七日平均數大約是 10 萬出頭。到達高峰後,約一週開始下降,配合口罩令,降到兩萬以下。隨著二月底口罩令解除 (各州時間可能略有不同),再回到 5 萬左右,接著兩個月 (3~5 月中) 維持較平穩的數字,民眾也回到一般的正常生活。目前 (疫情高峰後四個月) 約有 25% (6.59M/25.69M) 人口曾染疫。

同樣的時間區間擺在一起,可以看到台灣可能還在半山腰而已。或許在更自發的口罩與社交距離措施下,可以讓單日人數不這麼高,但很確定的,這只是個開始,要看到高點轉折後才能較為樂觀。而且伴隨防疫措施降級,我們與病毒共存的狀況,仍有數個月以上需要面臨上萬的當日確診率 (澳洲在最高點後,隨著防疫強度,大概還有最高點的 20~50%,依照台灣人的口罩習慣,應比例應該不會太高,但即使是目前單日近 7 萬推算,20%還是有 1.4 萬)。總染疫人數來說,目前 2.4% (0.57M/23.57M) 的染疫率,到 25% 也還有很長一段路。

比較兩國的疫情,是提醒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太過激進的方法無法持久 (e.g. 關在家裡不出門、不上學);也不是要大家看到 25% 就放棄抵抗,因為過去的抵抗讓成人們等到了充足時間接種疫苗,接下來爭取的時間也都有機會換到更好的治療與疫苗。這才是共存的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