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022

2022 COVID-19 記錄

距離上次疫情記錄隔了近一年,台灣真正面臨 Omicron 的大量確診人數了。在人心惶惶的同時,新聞、網紅報出的各種疫情預測,讓人更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的疫情走向。尤其是小孩還沒有可以接種疫苗的時候,要躲到什麼時候,才能恢復較正常的生活,也是另一大難題。

各國的防疫措施不一樣、國民配合程度不一樣,所以我想參考的是澳洲的數字。主要是澳洲也和台灣類似,到了 Omicron 數字才大幅上升,也才被迫由清零改為共存。澳洲人口也和台灣接近,直接採用 Google 查到的數字,也不用特別再換算比例。看到的結果,絕對數字或許會略有不同,但比例和曲線應該會是蠻類似的。

澳洲在一月第一波時,當日確診人數最高攀升到 17.5 萬,不過七日平均數大約是 10 萬出頭。到達高峰後,約一週開始下降,配合口罩令,降到兩萬以下。隨著二月底口罩令解除 (各州時間可能略有不同),再回到 5 萬左右,接著兩個月 (3~5 月中) 維持較平穩的數字,民眾也回到一般的正常生活。目前 (疫情高峰後四個月) 約有 25% (6.59M/25.69M) 人口曾染疫。

同樣的時間區間擺在一起,可以看到台灣可能還在半山腰而已。或許在更自發的口罩與社交距離措施下,可以讓單日人數不這麼高,但很確定的,這只是個開始,要看到高點轉折後才能較為樂觀。而且伴隨防疫措施降級,我們與病毒共存的狀況,仍有數個月以上需要面臨上萬的當日確診率 (澳洲在最高點後,隨著防疫強度,大概還有最高點的 20~50%,依照台灣人的口罩習慣,應比例應該不會太高,但即使是目前單日近 7 萬推算,20%還是有 1.4 萬)。總染疫人數來說,目前 2.4% (0.57M/23.57M) 的染疫率,到 25% 也還有很長一段路。

比較兩國的疫情,是提醒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太過激進的方法無法持久 (e.g. 關在家裡不出門、不上學);也不是要大家看到 25% 就放棄抵抗,因為過去的抵抗讓成人們等到了充足時間接種疫苗,接下來爭取的時間也都有機會換到更好的治療與疫苗。這才是共存的真意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