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09
總有說再見的一天
雖然帳號在畢業後就已經不能登入學校的portal,但是e-mail還是會保留一年,讓我們可以登入e-mail。即使裡面不會有什麼重要的信,我還是會兩三個星期登入一次看看有沒有什麼訊息。到今天,發現還是要說再見了。一年過去,不能登入了...
12/21/2007
澳洲維多利亞的學歷認證
大概是因為假文憑太多,所以除了政府機構及教育單位要求外,以後應該也會有越來越多大公司會要求外國文憑需要經過學歷驗證(雖然大家都習慣說認證,不過官網是講驗證...)。為了避免以後傷腦筋,或是郵寄掉的風險,所以我打算趁還有時間,先自己去辦驗證。
上網查了一下,不同的州或不同的學校,需要跑的單位好像也有些許不一樣,所以就把我自己的經驗(Monash, Victoria)整理上來吧。我總共要跑三個單位:
1) 公證人(Notary)簽章:雖然打電話去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時,對方說可以直接到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就可以了,不過我今天去了的結果是,某些學校在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留有官方簽名,只要比對就可以,的確不用經過Notary,但是Monash並沒有,所以還是要Notary簽章。我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拿了一份Notary名單後,走去找附近的Brett Charles簽章(因為他不需預約,又在附近,而且價格只要AUD33。據辦事處人員說,有些要價到AUD100。之前爬文時看過有人說Brett Charles只要AUD20,看來這個認證費也是年年漲的),搞定第一關。建議需要辦學歷驗證的人都先打電話確認自己學校的文憑需要Notary簽章再去,如果不用的話可以省下一筆錢。不過我還是不懂這個步驟的用意,Notary只看我的ID,在畢業證書後面簽名蓋章,他應該也沒辦法判斷證書的真偽吧?
2)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過去這個步驟可以當天完成,但是從2007/7起,他們把這個步驟電腦化,需要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啥電腦化反而要更久?大概是要人工比對在學記錄什麼的吧...)。送件當天要繳交AUD20的費用,兩天後再去取件。
3) 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最後的一關了。之前爬文看到的訊息是需要三個工作天。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兩關不需要其他證件,這關需要帶護照,辦事人員會影印後當場將正本歸還。至於文憑,不過不知道是動作變快了,還是為了趕在聖誕長假前給我,周三中午送件,周五早上就能拿了,只要一個半工作天。這關的費用也是AUD20。
今年來說總共的費用是AUD40~73,需要跑三個地方,而且有兩個地方不能當天取件,所以建議將來有需要學歷驗證的朋友,記得保留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確保回國前能完成驗證喔。
上網查了一下,不同的州或不同的學校,需要跑的單位好像也有些許不一樣,所以就把我自己的經驗(Monash, Victoria)整理上來吧。我總共要跑三個單位:
1) 公證人(Notary)簽章:雖然打電話去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時,對方說可以直接到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就可以了,不過我今天去了的結果是,某些學校在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留有官方簽名,只要比對就可以,的確不用經過Notary,但是Monash並沒有,所以還是要Notary簽章。我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拿了一份Notary名單後,走去找附近的Brett Charles簽章(因為他不需預約,又在附近,而且價格只要AUD33。據辦事處人員說,有些要價到AUD100。之前爬文時看過有人說Brett Charles只要AUD20,看來這個認證費也是年年漲的),搞定第一關。建議需要辦學歷驗證的人都先打電話確認自己學校的文憑需要Notary簽章再去,如果不用的話可以省下一筆錢。不過我還是不懂這個步驟的用意,Notary只看我的ID,在畢業證書後面簽名蓋章,他應該也沒辦法判斷證書的真偽吧?
2)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過去這個步驟可以當天完成,但是從2007/7起,他們把這個步驟電腦化,需要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啥電腦化反而要更久?大概是要人工比對在學記錄什麼的吧...)。送件當天要繳交AUD20的費用,兩天後再去取件。
3) 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最後的一關了。之前爬文看到的訊息是需要三個工作天。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兩關不需要其他證件,這關需要帶護照,辦事人員會影印後當場將正本歸還。至於文憑,不過不知道是動作變快了,還是為了趕在聖誕長假前給我,周三中午送件,周五早上就能拿了,只要一個半工作天。這關的費用也是AUD20。
今年來說總共的費用是AUD40~73,需要跑三個地方,而且有兩個地方不能當天取件,所以建議將來有需要學歷驗證的朋友,記得保留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確保回國前能完成驗證喔。
12/15/2007
我們的畢業典禮
上次提到,Monash和RMIT畢業典禮的不同,再補充說明一下。
RMIT的畢業典禮,是一年一度的。由於一次有兩三千人的畢業生,加上每人可以帶四人左右的親屬入場,所以場地是選在職業運動等級的體育館,Telstra dome。因為畢業生多,所以除了Ph.D有一個個唱名上中央舞臺領證書外,Master及Bachlor都是在自己的小舞臺上頒發。例如拉拉系上的G舞臺,同時間還有其他舞臺同時頒發其他系所的證書。看起來雖然熱鬧,但是其實除了表演時間,觀眾注意的,大概就是前方的小舞臺而已。

不過,今年剛好遇到RMIT 120周年校慶,連遊行都擴大舉辦。當天早上10點就開始遊行,這個場面,就真的是Monash比不上的了。

和同學們一起走在馬路上遊行,還有觀光客會停下來照相,這種感覺一定很特別。剛好能在這一兩個小時遇到遊行隊伍的觀光客,也真的很幸運。遊行路線是從State library走到Federation square。到了Federation square,還有早茶餐包。雖然裡面的東西沒什麼,但是乍看之下還不錯呢。

最後要說的是,博士的衣服真是帥啊。尤其是一群博士在一起,看起來就是很厲害的樣子。

相反的,Monash就是氣氛取勝了。算了一下,Monash一年有二三十場的畢業典禮,除了不同學期畢業有不同時間的典禮外,甚至不同系所,國際/local學生也可能在不同場次。以我這場為例,只有150個左右的學生,也才有一個個唱名上臺的機會。現場的布置,也很有學院風,光是臺上坐了那些大頭加上現場演奏的管風琴就超有感覺的了。

雖然說畢業典禮只是整個求學過程的最後一部份,但是也能從這裡看出不同學校的不同風格。我喜歡我們學校的莊嚴氣氛及每個人唱名上臺的虛榮,拉拉喜歡熱鬧歡樂的遊行,也算是我們都念到了適合自己的學校吧。
Monash及RMIT 2007畢業典禮照片(共48張)
RMIT的畢業典禮,是一年一度的。由於一次有兩三千人的畢業生,加上每人可以帶四人左右的親屬入場,所以場地是選在職業運動等級的體育館,Telstra dome。因為畢業生多,所以除了Ph.D有一個個唱名上中央舞臺領證書外,Master及Bachlor都是在自己的小舞臺上頒發。例如拉拉系上的G舞臺,同時間還有其他舞臺同時頒發其他系所的證書。看起來雖然熱鬧,但是其實除了表演時間,觀眾注意的,大概就是前方的小舞臺而已。
不過,今年剛好遇到RMIT 120周年校慶,連遊行都擴大舉辦。當天早上10點就開始遊行,這個場面,就真的是Monash比不上的了。
和同學們一起走在馬路上遊行,還有觀光客會停下來照相,這種感覺一定很特別。剛好能在這一兩個小時遇到遊行隊伍的觀光客,也真的很幸運。遊行路線是從State library走到Federation square。到了Federation square,還有早茶餐包。雖然裡面的東西沒什麼,但是乍看之下還不錯呢。
最後要說的是,博士的衣服真是帥啊。尤其是一群博士在一起,看起來就是很厲害的樣子。
相反的,Monash就是氣氛取勝了。算了一下,Monash一年有二三十場的畢業典禮,除了不同學期畢業有不同時間的典禮外,甚至不同系所,國際/local學生也可能在不同場次。以我這場為例,只有150個左右的學生,也才有一個個唱名上臺的機會。現場的布置,也很有學院風,光是臺上坐了那些大頭加上現場演奏的管風琴就超有感覺的了。
雖然說畢業典禮只是整個求學過程的最後一部份,但是也能從這裡看出不同學校的不同風格。我喜歡我們學校的莊嚴氣氛及每個人唱名上臺的虛榮,拉拉喜歡熱鬧歡樂的遊行,也算是我們都念到了適合自己的學校吧。
Monash及RMIT 2007畢業典禮照片(共48張)
12/13/2007
就等這一天
這一年半來,等的就是這一天啊。嚴格來說,是下面這25秒跟手上接過來的那兩張紙。
重學術的Monash跟商業化的RMIT連畢業典禮都是截然不同的規模與風格。先上傳幾段影片,文字及照片就等整理完後再補啦。
Monash,典禮前與會的學術人員進場。
Monash,典禮後的畢業學生退場。
RMIT,畢業生領證書。
RMIT,典禮前演奏的澳洲國歌。
RMIT,典禮後的燈光氣球秀。
重學術的Monash跟商業化的RMIT連畢業典禮都是截然不同的規模與風格。先上傳幾段影片,文字及照片就等整理完後再補啦。
Monash,典禮前與會的學術人員進場。
Monash,典禮後的畢業學生退場。
RMIT,畢業生領證書。
RMIT,典禮前演奏的澳洲國歌。
RMIT,典禮後的燈光氣球秀。
11/08/2007
Time to say goodbye to Monash
雖然這學期準備考試的時間不長,但是結果應該還不至於太差,接下來,就是等30/11的成績公布及13/12的畢業典禮了。因為畢業典禮不是強制性的,所以對某些人來說,考完試就算畢業了,只要回家等畢業證書寄來就可以了。之前怕鐵齒不敢說,現在終於可以大聲地說,我這一年半來,從來沒有缺席過,在這種不用點名,guest lecture講的內容考試不考,作業如山高的環境來說,自己都覺得很了不起啊。
畢業前,再回顧一下這一年半來的環境吧。
這是比較舊型的教室,我們偶爾會在這種教室上課。

比較新型的教室,桌椅看起來像是會議中心。每間教室都有雙投影機。

這個老師很有趣,為了比劃slide的內容,還特地搬了張椅子站上去講。

Computer lab就很普通了,所以拿一張Art學院的Mac lab,算是有點不一樣吧。

兼作Tutorial room的lab也不一樣,除了電腦外,還會有白板及討論的圓桌。

更有趣的是,某些Lab窗外就是馬路,看到自由的人們在外面走路,感覺也很新奇。

短時間內,我再也不用這樣寫報告了。

考試前二十分鐘,Caulfield racecourse都是等待考試的學生們。

我有兩場考試在這考,看到考場名字,信心倍增啊。

最後一堂考試的座位,2356。

往另一個角度看去,幾乎都是不同科系的人集合在一起。

最有趣的是這個角度。我做最後一個位置,回頭看就是賽馬的跑道了。兩個禮拜前,這裡都是飲酒作樂賭馬的男男女女,現在換學生在這考試。而且,同一天是一年一度的Melbourne Cup Day。不管賭不賭馬,全墨爾本都放假一天,一起看賽馬,只有我們學校當天考試,這種經驗,也是夠特別的了。

Anyway,一切都快結束了,快到意想不到。接下來,就是享受幾個禮拜什麼都不用想的假期,準備回臺灣重頭開始啦。
畢業前,再回顧一下這一年半來的環境吧。
這是比較舊型的教室,我們偶爾會在這種教室上課。
比較新型的教室,桌椅看起來像是會議中心。每間教室都有雙投影機。
這個老師很有趣,為了比劃slide的內容,還特地搬了張椅子站上去講。
Computer lab就很普通了,所以拿一張Art學院的Mac lab,算是有點不一樣吧。
兼作Tutorial room的lab也不一樣,除了電腦外,還會有白板及討論的圓桌。
更有趣的是,某些Lab窗外就是馬路,看到自由的人們在外面走路,感覺也很新奇。
短時間內,我再也不用這樣寫報告了。
考試前二十分鐘,Caulfield racecourse都是等待考試的學生們。
我有兩場考試在這考,看到考場名字,信心倍增啊。
最後一堂考試的座位,2356。
往另一個角度看去,幾乎都是不同科系的人集合在一起。
最有趣的是這個角度。我做最後一個位置,回頭看就是賽馬的跑道了。兩個禮拜前,這裡都是飲酒作樂賭馬的男男女女,現在換學生在這考試。而且,同一天是一年一度的Melbourne Cup Day。不管賭不賭馬,全墨爾本都放假一天,一起看賽馬,只有我們學校當天考試,這種經驗,也是夠特別的了。
Anyway,一切都快結束了,快到意想不到。接下來,就是享受幾個禮拜什麼都不用想的假期,準備回臺灣重頭開始啦。
10/22/2007
Low error也是usability
今天網摘主題是usability,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Usability有許多目的,包含易學,易用,不容易忘記怎麼使用,有效率,少錯誤,使用的滿意度...等。當初考慮念那一間學校時,最後範圍縮小到Monash及RMIT。雖然Monash的學術排名比較高,但是學費也高出不少,而且,如果跟拉拉一起念RMIT,住宿的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最後決定唸Monash的關鍵原因之一,是RMIT學校網頁的動線不佳,很難找到科系的介紹,網頁的介紹內容也不多,讓我覺得RMIT是個不太organized的學校。這個想法,在我們分別在兩間學校念了一年半後,充分地得到了印證。
RMIT今天寄了封信到家裡,看看信封背後第一行字的間距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這種錯誤,我在這一年半中還沒在Monash的正式文件上看過。

另一方面,許多Monash學生在學期末都會收到可能不止一封這樣的信。簡單的信,還有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的親筆簽名,感覺上簡單,正式,也讓人很有成就感。
RMIT今天寄了封信到家裡,看看信封背後第一行字的間距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這種錯誤,我在這一年半中還沒在Monash的正式文件上看過。
另一方面,許多Monash學生在學期末都會收到可能不止一封這樣的信。簡單的信,還有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的親筆簽名,感覺上簡單,正式,也讓人很有成就感。
7/21/2007
關於功課的blog
不知道為什麼,這學期老師們突然都要求我們做些【記錄閱讀、學習過程】的事情。某科老師要我們每周整理一份profolio,回答他列出的一些問題,最後一周交給他,占學期成績10%。另外兩科要我們建立Blog,將每周閱讀心得放上去。因此,我又多了Alan's CRM notes這個Blog。做這些事情需要的時間及值不值得,我想可能要到學期中才有感覺,不過現在的第一個想法是,如果每個學校的每個老師都要求學生這麼做,Blog應該一下就流行起來了,但是這種可能一學期後就丟掉的"免洗Blog",對網絡的意義有多大?還是純粹浪費網路資源而已?
7/19/2007
新學期新希望
開學第一周又過了,上完四堂課,只剩12周就畢業了,好快。
不像之前受到開課的限制,這學期我總算多修了幾門最有興趣的課了。
E-commerce: 雖然骨子裡是更廣的E-business,但是還可以接受啦。
OLAP & BI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如何開發及使用Database或Data warehouse來協助decision making的系統。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如何利用現有資料(例如data mining)來經營更好的顧客關係。
IS development practice: 老實說,這是我最沒興趣的一門課,因為畢竟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IS開發及管理方式,除非我們當了CIO,知道各種development methodology又能如何?不過,剩下的課我好像都更沒興趣,所以還是上一下,或許有朝一日當了consultant也用得到。
上學期的成績公布,我拿了三個HD,一個D。沒能全部拿到HD,是有點小失望。不過,從小到大雖然拿過幾次第一名,就是沒拿過滿分,所以很快就釋懷了。只是,對於全部HD還是有點期待。那天在MSN的狀態寫上【完全打擊只剩下一次機會】後才想到,完全打擊應該是拿到HD,D,C,P。我可不想啊(不過我還真有同學拿到)。後來我才改成【四支四只剩下一次機會】。既然已經從第一學期一個C進步到上學期一個D,這學期希望能真的拿到四個HD,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機會啦。
BTW,上學期完成的科目有: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ata warehousing
Human factor and usability
Web-based system development
順利拿到了48學分, 完成2/3的學位,準備畢業啦...
07/24 update: 上了一堂課及tutorial後,我決定drop掉這門課,改選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了。除了我不想再去背一些可能一輩子用不到的methodologies外,老師上課不甘不願的態度也是一個原因(從對話中我猜,他是因為上一波人事精簡,而被迫從research兼任lecture的吧)。上了一堂IS security的tutorial後,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雖然聽說IS security的老師嚴格出了名,報告也很有挑戰性,但是感覺學到的東西是有用,而且我有興趣的。這才是最重要的。四支四,就盡人事聽天命吧。
不像之前受到開課的限制,這學期我總算多修了幾門最有興趣的課了。
E-commerce: 雖然骨子裡是更廣的E-business,但是還可以接受啦。
OLAP & BI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如何開發及使用Database或Data warehouse來協助decision making的系統。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如何利用現有資料(例如data mining)來經營更好的顧客關係。
上學期的成績公布,我拿了三個HD,一個D。沒能全部拿到HD,是有點小失望。不過,從小到大雖然拿過幾次第一名,就是沒拿過滿分,所以很快就釋懷了。只是,對於全部HD還是有點期待。那天在MSN的狀態寫上【完全打擊只剩下一次機會】後才想到,完全打擊應該是拿到HD,D,C,P。我可不想啊(不過我還真有同學拿到)。後來我才改成【四支四只剩下一次機會】。既然已經從第一學期一個C進步到上學期一個D,這學期希望能真的拿到四個HD,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機會啦。
BTW,上學期完成的科目有: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ata warehousing
Human factor and usability
Web-based system development
順利拿到了48學分, 完成2/3的學位,準備畢業啦...
07/24 update: 上了一堂課及tutorial後,我決定drop掉這門課,改選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了。除了我不想再去背一些可能一輩子用不到的methodologies外,老師上課不甘不願的態度也是一個原因(從對話中我猜,他是因為上一波人事精簡,而被迫從research兼任lecture的吧)。上了一堂IS security的tutorial後,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雖然聽說IS security的老師嚴格出了名,報告也很有挑戰性,但是感覺學到的東西是有用,而且我有興趣的。這才是最重要的。四支四,就盡人事聽天命吧。
6/26/2007
考完囉
經過了近一個月的煎熬,終於考完了。怎麼那麼久?是這樣的,澳洲研究所(至少我們學校)的期末考是集中式的考試,不但時間集中在上完課後的一個禮拜起的那一個月,地點也是在大型的集會堂,一二十個系集中在一起考。所以說,什麼時候考,都是看學校“考試部門”怎麼安排的(不知道有沒有考試部門,不過應該是有,因為考券上都有印一個沒聽說過的“印刷部門”了)。我的運氣不算好,從7/1上完最後一堂課後,7/11才是第一堂考試,接下來就是7/22, 25, 26連續三個工作天,而且是25下午及26早上。不過這不算最差的狀況,因為有同學修的課跟我差一門,所以考試時間是7/22, 25, 26,27。不但煎熬的時間更長,還更集中...
因為是第二學期了,考試當然也更難了。加上幾個老師是Professor或Dr.,不但期待高,要求也很多。例如,要用Assay style回答,不要用Point form。我就不懂,考試不是要測驗我們懂多少的嗎,跟我用什麼格式回答有什麼關係。用條列式,就一定不如作文嗎?算一算,每本14頁的答案本,我寫滿了整整兩本(3-hour exam),還有一門寫了12頁(2-hour exam),另外一門沒用標準答案本的考試,我也幾乎寫滿了。加上準備時的練習,用掉了近兩根原子筆,真是恐怖,難怪今天寫到一半時手那麼酸了...
考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報名畢業典禮。沒錯,我還有一個學期,將近半年才畢業。但是為了要在回家前拿到畢業證書,現在就要報名12月的畢業典禮了(許多人沒注意,等到畢業時才報名,就要多等一兩個月才能拿到證書,三四個月才能參加典禮)。我們學校搶錢真是一流,不但每學期要收八千多的學費,就連畢業典禮都要再收150的參加費...不過,為了穿上碩士服照相及快點拿到證書回家,150還是得雙手奉上啊...
不多說了,我要出門,好好享受最後一個學生假期,寒假了~
因為是第二學期了,考試當然也更難了。加上幾個老師是Professor或Dr.,不但期待高,要求也很多。例如,要用Assay style回答,不要用Point form。我就不懂,考試不是要測驗我們懂多少的嗎,跟我用什麼格式回答有什麼關係。用條列式,就一定不如作文嗎?算一算,每本14頁的答案本,我寫滿了整整兩本(3-hour exam),還有一門寫了12頁(2-hour exam),另外一門沒用標準答案本的考試,我也幾乎寫滿了。加上準備時的練習,用掉了近兩根原子筆,真是恐怖,難怪今天寫到一半時手那麼酸了...
考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報名畢業典禮。沒錯,我還有一個學期,將近半年才畢業。但是為了要在回家前拿到畢業證書,現在就要報名12月的畢業典禮了(許多人沒注意,等到畢業時才報名,就要多等一兩個月才能拿到證書,三四個月才能參加典禮)。我們學校搶錢真是一流,不但每學期要收八千多的學費,就連畢業典禮都要再收150的參加費...不過,為了穿上碩士服照相及快點拿到證書回家,150還是得雙手奉上啊...
不多說了,我要出門,好好享受最後一個學生假期,寒假了~
5/03/2007
Monash的教學及環境
前兩天有網友透過Hello ANZ問了幾個關於Monash的問題。在取得他同意後,整理列出來:
Q1: 好像UNSW的名氣比較大一點..而看了UNSW上的課程似乎也不會比Monash差..二者之間似乎很難取捨....不知大大以你在澳洲讀IT的經驗中...在這二校...的選擇~~~有何見解呢???
Q2: Monash的IT學生不多,真是令我有點害怕~~因為開的課程那麼多,如果修課的人少的話..是否有些課程會開不成呢??那不就變向的只是開好看的而已
Q3: 生活在Caulfield這個校區感覺生活會比較無趣一點...不過相對的生活費應該會比較低廉吧??
Q4: 授課老師的專業度如何呢?? 如果..以Monash跟長庚比的話....有何优缺點呢???
Q5: 本地的學生不多,那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大陸的嗎??另外,上課的時間都是晚上時段,那可以利用白天時段去公司上班嗎,另外比較想知道的是..在Monash開口說中文的機率高嗎??
Q1: 好像UNSW的名氣比較大一點..而看了UNSW上的課程似乎也不會比Monash差..二者之間似乎很難取捨....不知大大以你在澳洲讀IT的經驗中...在這二校...的選擇~~~有何見解呢???
Well,其實我念的是information management,雖然是IT faculty,不過還是跟IT有點距離。我對UNSW一點都不了解,所以無從比較,只能從我想到的部份給你意見。
1) Monash的IT學生人數不算很多,雖然看起來課程多元,但是還是會因為開課或沖堂的關系,無法選擇某些課。你可以比較看看UNSW有沒有這個問題。
2) Monash的IT是在離City約20分鐘車程的Caulfield校區。這個校區不大,連操場都沒有,活動社團也比主校區少很多,看你會不會介意。
3) IT的本地學生不多,而且以part time為主,所以上課時間都比較晚。我的課從1600-1800到2000-2200都有。
以上是我現在想到的。我比較介意第一點。後面兩點供你參考囉。
Q2: Monash的IT學生不多,真是令我有點害怕~~因為開的課程那麼多,如果修課的人少的話..是否有些課程會開不成呢??那不就變向的只是開好看的而已
開不成應該不是不可能的哦,看看今年的課表就知道了。教學品質我也無從比較,不過,這兩學期各四門課,我都遇到一門不喜歡的老師,兩三門喜歡的老師,不知道這樣算不算高。
Q3: 生活在Caulfield這個校區感覺生活會比較無趣一點...不過相對的生活費應該會比較低廉吧??
Caulfield比city便宜,但是比Clayton貴。我不常外食,一個月花費大概一千,外食你可以用一餐7~10計算。不過放假旅遊花比較多,看你有沒有旅遊的打算了。
Q4: 授課老師的專業度如何呢?? 如果..以Monash跟長庚比的話....有何优缺點呢???
我覺得,Monash的老師,學術及實務感覺起來都還不錯。雖說還是有些缺點,也不是每個老師都很好,但是已經是我遇過最好的學校了。如果用長庚60分來看的話,我給Monash的校務70分, 平均教學80分。
Q5: 本地的學生不多,那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大陸的嗎??另外,上課的時間都是晚上時段,那可以利用白天時段去公司上班嗎,另外比較想知道的是..在Monash開口說中文的機率高嗎??
以我們系上來說,大陸學生大概占了1/3,印度及印尼又1/3,其他國家,包含澳洲人,大概也才1/3。不過要看科系,我知道像marketing,國際學生比例可能不到1/10。大陸學生聚在一起,幾乎都是說中文。即使有些真的想練習英文的,遇到其他大陸學生還是會說中文。不過,如果你真的想練習,你可以一直跟他們說英文。我在學校幾乎不說中文的,現在班上大部分大陸同學也都已經習慣跟我說英文了。
想上班的話,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VISA問題,學生在學期中,打工上限是20hr/week,除非是領現金的餐廳,一般公司是不願意違法的。據我所知,要找餐廳超市的打工機會不少,但是要找正式點的工作機會,沒有PR是很不容易的。
4/21/2007
3/31/2007
我的書桌及書架
其實並沒有書架, 只是桌邊放書的一個角落而已...
之前說過, 進入第二個學期, 閱讀的份量比上學期還多了一倍. 主要是因為除了case study或其他只要少量參考資料的作業(例如資料庫, 系統設計...)外, 多了種報告叫literature review. 這東西, 可能國內研究生很熟悉. 就是有了一個主題或是一篇文章後, 針對該主題或文章寫出你的想法. 難的地方是, 你寫出來的想法, 都必須要用其他經過Peer review(兩三位相關專家審核通過)的論文, 期刊或書籍佐證, 而不是報紙雜誌, 或是自己腦袋中憑空出現的想法. 更難的是, 有時候某些想法學術領域不感興趣, 找到的少數文章都不合用. 最慘的是, 某些新技術雖然上市了, 但是要經過半年一年才會有相關文章通過Peer review出現, 例如, "Wii改變了傳統遊戲方式並因此大受歡迎"雖然是大家都認同的, 但是在相關文獻出來前, 我們也沒辦法做這樣的推論...所以, 我覺得literature review像是在做一幅拼貼畫, 就是要想辦法找到適當材料, 生出一個拼起來還不錯的作品...

這是我準備某份literature review的戰況. 除了書之外, 那疊影印紙就是印出來的期刊論文. 看起來雖然薄薄一疊, 但是每張紙幾乎都是看完一篇文章之後, 篩選出來準備要用的材料. 光是這篇literature review, 大概就找了兩三本書, 看了二十篇左右的文章. 可能研究生會說, 跟我的論文比起來算什麼. 但是, 這只是我一學期四門課中, 某科總成績10%的小報告而已啊...冏

桌子的另一角則是另外三科的資料. 那兩個folder, 大概5%的厚度是上課講義, 5%是準備報告的資料, 剩下90%則是課後的"補充閱讀". 因為某些概念只佔老師三五張投影片, 剩下的就是要你自己去看那二三十頁的期刊論文了. 一堂課講三五個概念, 你可能就有一疊paper要讀了..冏. 這厚度, 加上桌面的那些, 是累積到第四個禮拜的結果. 我們每學期有十三個禮拜...
我覺得, 雖然說speaking跟listening是英文生活中不能少的溝通技巧, 但是reading跟writing更是學術英文中求生的關鍵. 想想, 如果reading跟writing的速度能提升10%, 每週四十小時的讀書時間就能省下四小時, 很恐怖吧. 所以我要建議將要出國唸書的朋友, speaking跟listening可以來了再練, reading跟writing可是越早開始練習越好(划算?). 甚至, 如果你能練習到在螢幕上看PDF文章跟閱讀紙本一樣快速有效, 那就能省下更多時間了...
之前說過, 進入第二個學期, 閱讀的份量比上學期還多了一倍. 主要是因為除了case study或其他只要少量參考資料的作業(例如資料庫, 系統設計...)外, 多了種報告叫literature review. 這東西, 可能國內研究生很熟悉. 就是有了一個主題或是一篇文章後, 針對該主題或文章寫出你的想法. 難的地方是, 你寫出來的想法, 都必須要用其他經過Peer review(兩三位相關專家審核通過)的論文, 期刊或書籍佐證, 而不是報紙雜誌, 或是自己腦袋中憑空出現的想法. 更難的是, 有時候某些想法學術領域不感興趣, 找到的少數文章都不合用. 最慘的是, 某些新技術雖然上市了, 但是要經過半年一年才會有相關文章通過Peer review出現, 例如, "Wii改變了傳統遊戲方式並因此大受歡迎"雖然是大家都認同的, 但是在相關文獻出來前, 我們也沒辦法做這樣的推論...所以, 我覺得literature review像是在做一幅拼貼畫, 就是要想辦法找到適當材料, 生出一個拼起來還不錯的作品...
這是我準備某份literature review的戰況. 除了書之外, 那疊影印紙就是印出來的期刊論文. 看起來雖然薄薄一疊, 但是每張紙幾乎都是看完一篇文章之後, 篩選出來準備要用的材料. 光是這篇literature review, 大概就找了兩三本書, 看了二十篇左右的文章. 可能研究生會說, 跟我的論文比起來算什麼. 但是, 這只是我一學期四門課中, 某科總成績10%的小報告而已啊...冏
桌子的另一角則是另外三科的資料. 那兩個folder, 大概5%的厚度是上課講義, 5%是準備報告的資料, 剩下90%則是課後的"補充閱讀". 因為某些概念只佔老師三五張投影片, 剩下的就是要你自己去看那二三十頁的期刊論文了. 一堂課講三五個概念, 你可能就有一疊paper要讀了..冏. 這厚度, 加上桌面的那些, 是累積到第四個禮拜的結果. 我們每學期有十三個禮拜...
我覺得, 雖然說speaking跟listening是英文生活中不能少的溝通技巧, 但是reading跟writing更是學術英文中求生的關鍵. 想想, 如果reading跟writing的速度能提升10%, 每週四十小時的讀書時間就能省下四小時, 很恐怖吧. 所以我要建議將要出國唸書的朋友, speaking跟listening可以來了再練, reading跟writing可是越早開始練習越好(划算?). 甚至, 如果你能練習到在螢幕上看PDF文章跟閱讀紙本一樣快速有效, 那就能省下更多時間了...
3/23/2007
Google校園徵才
因為都在Caulfield校區上課, 所以已經半年多沒去Clayton了. 今天特別去了一趟, 就是為了去看看Google校園徵才的樣子.
其實說校園徵才, 好像有點過頭了. 因為這場說明會比一般的校園徵才低調多了. 唯二的資訊來源, 是IT所的首頁及一封系上寄出的e-mail通知. 到了Clayton, 連門口都沒有貼出相關訊息, 大概是怕太多鄉民進來看熱鬧吧...
除了在旁引導入座或引導Q&A section的人員外, 主講人是一位在紐約工作的雪梨工程師, 可想而知, 講述的內容比較偏向吸引programmer.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 這位工程師是"natural language"背景的Ph.D, 所以他在講解Google時, 也特別注重這方面的例子. 舉例來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Google上搜尋過:
how tall is tom cruise 或是
china population
原來, Google已經陸續把這些結果都建立起來了. 這次的徵才, 有提到澳洲(雪梨)將建立一個約兩百人的工程團隊, 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究中心(不知道跟中國的研究中心怎麼區分), 可想而知, natural language應該會是這個團隊的工作之一...

這種出席率, 大概僅次於期末考了吧...這也是我看到最多白人的"一堂課", 在座大概有30~40%是白人, 30~40%是華人. 訝異的是, 沒有很多印度人. 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跟印尼一樣, 多數是拿獎學金, 畢業後就得回國, 所以來參加這個座談也沒用...

結束後的紀念品. 拿這兩隻筆參加考試, 不知道會不會更有靈感...
整場聽完的感覺, 就是跟網路上看到的印象差不多. Google仍然持續在找"聰明的人"來鞏固他們在搜尋上的技術與地位. 校園徵才的目的, 就是介紹Google以及給大家一些提問的機會. 不過很明顯的, Google對校園徵才的興趣, 好像比記者會大多了. 我們結束後, 有成堆的Pizza和喝不完的飲料啊...
其實說校園徵才, 好像有點過頭了. 因為這場說明會比一般的校園徵才低調多了. 唯二的資訊來源, 是IT所的首頁及一封系上寄出的e-mail通知. 到了Clayton, 連門口都沒有貼出相關訊息, 大概是怕太多鄉民進來看熱鬧吧...
除了在旁引導入座或引導Q&A section的人員外, 主講人是一位在紐約工作的雪梨工程師, 可想而知, 講述的內容比較偏向吸引programmer.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 這位工程師是"natural language"背景的Ph.D, 所以他在講解Google時, 也特別注重這方面的例子. 舉例來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Google上搜尋過:
how tall is tom cruise 或是
china population
原來, Google已經陸續把這些結果都建立起來了. 這次的徵才, 有提到澳洲(雪梨)將建立一個約兩百人的工程團隊, 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究中心(不知道跟中國的研究中心怎麼區分), 可想而知, natural language應該會是這個團隊的工作之一...
這種出席率, 大概僅次於期末考了吧...這也是我看到最多白人的"一堂課", 在座大概有30~40%是白人, 30~40%是華人. 訝異的是, 沒有很多印度人. 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跟印尼一樣, 多數是拿獎學金, 畢業後就得回國, 所以來參加這個座談也沒用...
結束後的紀念品. 拿這兩隻筆參加考試, 不知道會不會更有靈感...
整場聽完的感覺, 就是跟網路上看到的印象差不多. Google仍然持續在找"聰明的人"來鞏固他們在搜尋上的技術與地位. 校園徵才的目的, 就是介紹Google以及給大家一些提問的機會. 不過很明顯的, Google對校園徵才的興趣, 好像比記者會大多了. 我們結束後, 有成堆的Pizza和喝不完的飲料啊...
3/20/2007
最難搞的原來是副教授
大學裡面, 上課的老師可能有分很多種, Lecturer(講師), Dr.(應該是博士講師),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 Professor(教授). 在澳洲, 我想可能Professor在帶research的學生比較多, 所以課堂上不常見到Professor. 我第一學期的老師中, Lecturer占了三位, 還有一位Dr.; 這學期則是四種老師都各有一位.
在這邊上課, 因為不熟悉各種文章格式(report, assay, review...), 以及可能跟老師間的語言隔閡, 很多人會建議, 不要讓lecturer或tutor在最後一刻才看到你的報告. 也就是說, 在報告交的前一兩個禮拜, 就該找機會跟他們討論或問問題, 如果離題, 或是文章格式不符規定, 才有機會修改. 這個方法我從第一學期就用了, 老師和tutor也都很熱心, 都會指出問題, 讓我在交報告前有機會修改. 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同學很少如此, 老師們甚至都記得我的名字了.
不過這學期, 第一份報告就遇到了狀況. 在我寫好大綱, 想要請Associate Professor幫忙看一下時, 得到的回覆是"...Generally I don't review papers before submission otherwise I would have to do it for all students....". 而這門課, tutor跟lecture是同一個人, 所以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問了, 就是報告交出去後, 開始祈禱自己沒寫錯就對了...
我的感覺中, Lecturer是最親切的(可能資歷尚淺; 或是喜歡上課, 沒興趣做研究; 或是業界來兼課的...等); Dr.則是按照規矩來, 就算他沒空理你, 也有tutor可以回答; 至於Professor更不用說, 除了上課外, 一切都交給tutor. 反倒是Associate Professor最難搞, 又想自己身兼兩職, 又不願意花時間看學生的作業, 切~
PS. 其實在我的觀念裡面, 作業在送出之前, 老師應該是有義務先看草稿並給意見的. 否則只憑一張作業須知, 接下來就等作業批改的成果, 學生在中間可能花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在錯誤的方向, 不是很可惜嗎. 這樣的方式, 也少了許多互動學習的機會. 老師也要等到收齊作業後才知道大家哪裡不懂, 等到下學期才能修正...雖然省事很多, 但是對老師學生都不好...不過既然這個老師架子那麼大, 我還是乖乖寫我的報告, 不要囉唆太多好了...
在這邊上課, 因為不熟悉各種文章格式(report, assay, review...), 以及可能跟老師間的語言隔閡, 很多人會建議, 不要讓lecturer或tutor在最後一刻才看到你的報告. 也就是說, 在報告交的前一兩個禮拜, 就該找機會跟他們討論或問問題, 如果離題, 或是文章格式不符規定, 才有機會修改. 這個方法我從第一學期就用了, 老師和tutor也都很熱心, 都會指出問題, 讓我在交報告前有機會修改. 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同學很少如此, 老師們甚至都記得我的名字了.
不過這學期, 第一份報告就遇到了狀況. 在我寫好大綱, 想要請Associate Professor幫忙看一下時, 得到的回覆是"...Generally I don't review papers before submission otherwise I would have to do it for all students....". 而這門課, tutor跟lecture是同一個人, 所以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問了, 就是報告交出去後, 開始祈禱自己沒寫錯就對了...
我的感覺中, Lecturer是最親切的(可能資歷尚淺; 或是喜歡上課, 沒興趣做研究; 或是業界來兼課的...等); Dr.則是按照規矩來, 就算他沒空理你, 也有tutor可以回答; 至於Professor更不用說, 除了上課外, 一切都交給tutor. 反倒是Associate Professor最難搞, 又想自己身兼兩職, 又不願意花時間看學生的作業, 切~
PS. 其實在我的觀念裡面, 作業在送出之前, 老師應該是有義務先看草稿並給意見的. 否則只憑一張作業須知, 接下來就等作業批改的成果, 學生在中間可能花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在錯誤的方向, 不是很可惜嗎. 這樣的方式, 也少了許多互動學習的機會. 老師也要等到收齊作業後才知道大家哪裡不懂, 等到下學期才能修正...雖然省事很多, 但是對老師學生都不好...不過既然這個老師架子那麼大, 我還是乖乖寫我的報告, 不要囉唆太多好了...
3/15/2007
關於Monash Caulfield校區
今天一個對岸朋友mail問我幾個問題, 我就順便把回信貼上來, 給有相同問題的朋友參考.
==============================
我是在Caulfield校區. 有不少同學是住Caulfield, 或是沿線Carneige或Glenhuntly. 另外也有很多是住在Clayton, 再坐公車或校車過來. Clayton房租比較便宜, 但是要花更多時間在交通上面, 看你怎麼考量了. 這裡有墨爾本火車地圖可以下載.
找房子的話, 可以多用學校的服務. Accommondatioin網頁裡面的Off-campus連結, 會連到租屋的資料庫. 如果你剛到澳洲, 沒有reference, 在這裡租屋會比透過仲介簡單很多. 等到註冊後, 也可以從My.monash portal登入到Monash market, 裡面會有更多shared house的資料.
到機場後, 可以從門口坐Skybus到city的Spencer street station(候車處或是車上都可以買票). 如果你是住city的飯店或hostel, 到了city後, Skybus還有免費接駁車送你過去.
整個Melbourne很大, 地圖是厚厚一本在賣錢的, 如果你沒開車, 不需要買. 如果一定要買, Melway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比其他地圖貴一些, 但是許多公司或房仲, 提到地址時都會附上Melway的reference頁碼, 可以節省許多查詢的時間. 通常我都是用火車地圖看suburban的大概位置, 如果需要知道更詳細路線的話, Whereis.com或Street-directory.com
都可以查到. 至於市中心(CBD)的話, 在Flinders Station對面, Federation Suqare的旅客服務中心, 或是飯店/Hostel, 都有免費的單張CBD地圖可以索取.
==============================
我是在Caulfield校區. 有不少同學是住Caulfield, 或是沿線Carneige或Glenhuntly. 另外也有很多是住在Clayton, 再坐公車或校車過來. Clayton房租比較便宜, 但是要花更多時間在交通上面, 看你怎麼考量了. 這裡有墨爾本火車地圖可以下載.
找房子的話, 可以多用學校的服務. Accommondatioin網頁裡面的Off-campus連結, 會連到租屋的資料庫. 如果你剛到澳洲, 沒有reference, 在這裡租屋會比透過仲介簡單很多. 等到註冊後, 也可以從My.monash portal登入到Monash market, 裡面會有更多shared house的資料.
到機場後, 可以從門口坐Skybus到city的Spencer street station(候車處或是車上都可以買票). 如果你是住city的飯店或hostel, 到了city後, Skybus還有免費接駁車送你過去.
整個Melbourne很大, 地圖是厚厚一本在賣錢的, 如果你沒開車, 不需要買. 如果一定要買, Melway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比其他地圖貴一些, 但是許多公司或房仲, 提到地址時都會附上Melway的reference頁碼, 可以節省許多查詢的時間. 通常我都是用火車地圖看suburban的大概位置, 如果需要知道更詳細路線的話, Whereis.com或Street-directory.com
都可以查到. 至於市中心(CBD)的話, 在Flinders Station對面, Federation Suqare的旅客服務中心, 或是飯店/Hostel, 都有免費的單張CBD地圖可以索取.
3/06/2007
同學啊
3/01/2007
開學第一週
第二學期的第一週又結束了. 跟第一學期的課比起來, 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第一學期的四門課中, 只有一位lecture是Dr, 其他都是講師或資深講師. 這學期呢, 有一個據說是DSS界大老, 上課音量卻小到聽不到的Professor; 一個講話常常用Slang的Assistant profession; 一個說話比新聞主播還快的Dr; 只有一個從業界退休的lecture, 感覺比較親切些. 可能因為他們都飽讀經書吧, 四個lecture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喜歡叫學生找一堆Journal或參考書來看. 四門課中, 只有一位上課有用教科書, 另外三門的授課內容都是來不同Journal, 研討會, 或是參考書的文章.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不錯, 不但不用K教科書, 學到的東西也是最新的. 不過不知道, 沒有教科書的話, 期末考的範圍會多大咧...
另一個差別是, 系上學生除了第一學期的課是必修外, 另外兩三個學期都是全選修. 因此, 一起上課的同學中, 除了第二學期的半菜鳥外, 還有第三, 甚至最後一學期的學長姐們. 除了程度上不若第一學期整齊外, 相信tutor及lecture也會對同學們有更高的期待, 這也是另一個有點擔心跟不上的地方...
最後一個差別是, 第一學期都是同樣時間, 同樣教室上課. 這學期因為選修的關係, 有1600-1800, 1800-2000, 甚至2000-2200的課; 教室不但不一樣, 有時候連tutorial上完都要再跑到別棟樓去上lecture. 這樣才有上大學的感覺嘛! 美中不足的是, 2000-2200的課實在太晚了, 週三晚上的黃金影集時間, 我是註定看不到Heroes及Prison Break了. 幸好, 只要不錯過火車, 還是能看到24及Ultimate Force. 這樣子想, 心裡就好過點了...
稍微看了一下這學期的課程大綱跟評分方式, 我想這學期需要讀的文件及寫的報告, 應該會比上學期多上一半以上吧. 雖然我相信只要花足夠的時間, 這些應該都不會是大問題, 不過畢竟才放完近四個月的暑假, 休假症候群的時差還要一陣子才能調回來吧.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經過這學期的訓練, 聽力及閱讀力應該會進步很多才是...
第一學期的四門課中, 只有一位lecture是Dr, 其他都是講師或資深講師. 這學期呢, 有一個據說是DSS界大老, 上課音量卻小到聽不到的Professor; 一個講話常常用Slang的Assistant profession; 一個說話比新聞主播還快的Dr; 只有一個從業界退休的lecture, 感覺比較親切些. 可能因為他們都飽讀經書吧, 四個lecture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喜歡叫學生找一堆Journal或參考書來看. 四門課中, 只有一位上課有用教科書, 另外三門的授課內容都是來不同Journal, 研討會, 或是參考書的文章.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不錯, 不但不用K教科書, 學到的東西也是最新的. 不過不知道, 沒有教科書的話, 期末考的範圍會多大咧...
另一個差別是, 系上學生除了第一學期的課是必修外, 另外兩三個學期都是全選修. 因此, 一起上課的同學中, 除了第二學期的半菜鳥外, 還有第三, 甚至最後一學期的學長姐們. 除了程度上不若第一學期整齊外, 相信tutor及lecture也會對同學們有更高的期待, 這也是另一個有點擔心跟不上的地方...
最後一個差別是, 第一學期都是同樣時間, 同樣教室上課. 這學期因為選修的關係, 有1600-1800, 1800-2000, 甚至2000-2200的課; 教室不但不一樣, 有時候連tutorial上完都要再跑到別棟樓去上lecture. 這樣才有上大學的感覺嘛! 美中不足的是, 2000-2200的課實在太晚了, 週三晚上的黃金影集時間, 我是註定看不到Heroes及Prison Break了. 幸好, 只要不錯過火車, 還是能看到24及Ultimate Force. 這樣子想, 心裡就好過點了...
稍微看了一下這學期的課程大綱跟評分方式, 我想這學期需要讀的文件及寫的報告, 應該會比上學期多上一半以上吧. 雖然我相信只要花足夠的時間, 這些應該都不會是大問題, 不過畢竟才放完近四個月的暑假, 休假症候群的時差還要一陣子才能調回來吧.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經過這學期的訓練, 聽力及閱讀力應該會進步很多才是...
2/26/2007
選課兩三事
經過了近四個月的暑假, 今天要開學了. 不過課表一變再變, 到現在才接近確定.
故事是這樣的, 原本選修的四門課中, 在最後一次課表更新後,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的tutorial跟Knowledge Management的lecture衝堂. 我寫信去問的結果是, 雖然還有別的tutorial時間, 但是因為課程規劃的不同, 我不能選擇那個時間. 校方建議我放棄其中一門課, 加選其他課程. 所幸, 這學期的課程中, 還有一門Human factors and usability是我有興趣的, 加上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核心課程, 所以放棄Knowledge Management雖然有點遺憾, 卻是唯一的選項. 雖然衝堂的關係, 連旁聽都沒辦法了, 不過也幸好仍有同學選了那門課, 取得講義也不算是問題.
這樣課程衝突的問題, 越小的學校, 越容易發生. 但是我倒沒想到, 在這個澳洲前幾大的IT學院也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寫出來只是提醒大家,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 學生人數(學校及校區規模)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 如果學生人數太少, 許多課程開不起來, 學生能選擇的課程及時間就更少, 最後就變成只能接受學校的安排. 這樣的結果, 可能會變成"想學的沒開課, 開的課都沒興趣", 那就悶了...
故事是這樣的, 原本選修的四門課中, 在最後一次課表更新後,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的tutorial跟Knowledge Management的lecture衝堂. 我寫信去問的結果是, 雖然還有別的tutorial時間, 但是因為課程規劃的不同, 我不能選擇那個時間. 校方建議我放棄其中一門課, 加選其他課程. 所幸, 這學期的課程中, 還有一門Human factors and usability是我有興趣的, 加上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核心課程, 所以放棄Knowledge Management雖然有點遺憾, 卻是唯一的選項. 雖然衝堂的關係, 連旁聽都沒辦法了, 不過也幸好仍有同學選了那門課, 取得講義也不算是問題.
這樣課程衝突的問題, 越小的學校, 越容易發生. 但是我倒沒想到, 在這個澳洲前幾大的IT學院也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寫出來只是提醒大家,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 學生人數(學校及校區規模)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 如果學生人數太少, 許多課程開不起來, 學生能選擇的課程及時間就更少, 最後就變成只能接受學校的安排. 這樣的結果, 可能會變成"想學的沒開課, 開的課都沒興趣", 那就悶了...
11/29/2006
第一學期成績出爐
今天下午簡訊一響, 我就想到, 應該是成績出來了. 因為成績是在假期中公佈, 所以學校除了網路查詢外, 也免費提供簡訊服務, 讓外出旅遊的同學也都能即時收到成績.
之前的那份報告, 果然影響很大, 老師也如傳說中地凶狠. 即使我第二份報告拿了HD, 這門課的學期總成績還是只有C. 倒是另一位教Ddatabase的老師, 是我們這學期唯一的一位Dr, 平常上課嚴肅認真, 作業考試也都不簡單, 卻是我拿最高分的一門課...
雖然拿了一個C, 不過慶幸的是, 另外三門課都拿到了HD, 平均起來, 這學期的總分應該也是HD. 只能說, 下學期選課要睜大眼睛, 不要再遇到這種事情了... =.="
這學期完成的科目有:
Database technology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ICT fundamentals for IS/IM professionals
順利拿到了24學分, 完成1/3的學位啦...
之前的那份報告, 果然影響很大, 老師也如傳說中地凶狠. 即使我第二份報告拿了HD, 這門課的學期總成績還是只有C. 倒是另一位教Ddatabase的老師, 是我們這學期唯一的一位Dr, 平常上課嚴肅認真, 作業考試也都不簡單, 卻是我拿最高分的一門課...
雖然拿了一個C, 不過慶幸的是, 另外三門課都拿到了HD, 平均起來, 這學期的總分應該也是HD. 只能說, 下學期選課要睜大眼睛, 不要再遇到這種事情了... =.="
這學期完成的科目有:
Database technology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ICT fundamentals for IS/IM professionals
順利拿到了24學分, 完成1/3的學位啦...
11/08/2006
十月漏網照片
最重要的, 當然是考場的照片囉. 雖然規定裡沒說考場不能照相, 但是大大方方拿相機出來照好像又怪了點. 所以還是拿手機照了幾張. 我們考試是在Caulfiled racecourse舉行的. 沒錯, 就是賽馬場. 據說這裡的學校每逢大考, 都會向外面租借場地來舉行跨系的聯合考試, 而賽馬場可能就是Monash附近最大的場地吧.
考試共分四個廳, 每廳會有三到五百的人考試. 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旁邊的人可能很面熟, 但是其實他是在考另外一個科目. 如果你跟著抄答案, 那就好笑了...
這場考試剛好我坐在中間, 所以可以看到左右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考生, 等待著發試券...

桌上那本就是空白答案紙. 單位是本沒錯. 考試時間通常是二或三小時, 你就盡量寫吧. 我今天剛結束的這科考試, 算了算兩小時內共寫了13頁的答案(double space)...到最後半小時的時候, 就會看到滿場的考生都在甩手...

可惜我很久沒看漫畫了, 不然這裡的書店也是有產地直銷的日本漫畫可供消遣...

或者, 我可以在這堆格瓦拉中找一本當暑假讀物...

這裡還有一個怪現象, 東西都跟印象中的比例不太一樣. 這裡有比頭還大的高麗菜

還有只比乒乓球大一點的水蜜桃...

最後是工商服務時間, 不是澳洲的照片. 要感謝帥爸縉的熱情贊助.
終結藍綠惡鬥, 孩子正在模仿你的暴行
請支持南港內湖區的市議員參選人...
考試共分四個廳, 每廳會有三到五百的人考試. 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旁邊的人可能很面熟, 但是其實他是在考另外一個科目. 如果你跟著抄答案, 那就好笑了...
這場考試剛好我坐在中間, 所以可以看到左右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考生, 等待著發試券...
桌上那本就是空白答案紙. 單位是本沒錯. 考試時間通常是二或三小時, 你就盡量寫吧. 我今天剛結束的這科考試, 算了算兩小時內共寫了13頁的答案(double space)...到最後半小時的時候, 就會看到滿場的考生都在甩手...
可惜我很久沒看漫畫了, 不然這裡的書店也是有產地直銷的日本漫畫可供消遣...
或者, 我可以在這堆格瓦拉中找一本當暑假讀物...
這裡還有一個怪現象, 東西都跟印象中的比例不太一樣. 這裡有比頭還大的高麗菜
還有只比乒乓球大一點的水蜜桃...
最後是工商服務時間, 不是澳洲的照片. 要感謝帥爸縉的熱情贊助.
終結藍綠惡鬥, 孩子正在模仿你的暴行
請支持南港內湖區的市議員參選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