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22

個人的財務三表: 現金流量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前陣子上了超級數字力的線上課程,主要的內容就是教學員如何看懂財務三表。老師一直提到如何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了解三表,突然想到,雖然起因不是刻意模仿三表,但在理財的過程中,為了各種目的衍生出來的記錄,其實就是個人的財務三表了。

現金流量表 


這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張,也是唯一用手寫的一張。從 1999 年開始,每次會以千元為單位,將提款和重大支出記錄下來。起初的目的是確保每個月收入不要出現赤字,日後也轉變為規劃每個月支出與投資的依據。因為記錄的頻率比較頻繁,所以會列印出來記錄。

損益表


除了投資股票基金,上班族好像不太會有其他損益。所以收入部分會在現金流量表呈現,損益表就是投資的進出記錄,這個從 2000 年開始也已經 22 年了。

資產負債表


前面兩張表代表的是個人的資產變化,但每個月底還是會更新一次總資產記錄,才能了解目前的狀況。雖然也是從 2000 年開始記錄,不過格式持續修改,到近幾年才比較固定。除了這樣的總表,還可以延伸出可以看標的比例 (e.g. 股票 vs. 債券) 的比例圖。
 
家庭支出表
 

婚後因為多了公費需要記錄,用 Google Docs 記帳,衍生了另一張支出記錄。也多虧這個記錄,可以很容易地產生個人與家庭花費分佈圖。有了這張表和圖,可以看得出來家庭與個人的年花費,了解支出結構後,要調整也比較容易。

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的表也有不同的重要性。
  • 剛出社會,主要收入來源是薪水時,存錢就等於賺錢,現金流量表 是最重要的一張。
  • 隨著投資比例提升,可以從 資產負債表 看資產檢視累積速度並調整投資標的 (再平衡)。
  • 接近退休規劃時,可以從 損益表 看被動收入與 家庭支出表 的差距,作為規劃的參考。

對公司企業來說,外在環境的變化多端,預測多年後的收支財務有其難度,也不一定需要。但對個人來說,如果能從投資規劃與支出計劃兩端下手,預測退休後數十年生活相較容易,也有其必要。也因為如此,如果能更早開始用這些財務思維檢視自己的想法與結果,對未來一定也會更有幫助。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