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服務時知道,上次噗浪提到的小女生,第四個弟弟,或妹妹,已經出生了。大家聽到的時候,沒有特別討論什麼,直到回來開會結束後,終於有人開啟了這個話題: 有沒有人勸他們節育。
我知道政府在鼓勵生育,否則我們就要"邁入高齡化"國家;我也知道勸他們節育不一定有用,畢竟對他們來說,生下一個小孩並把他們"餵大"也沒那麼困難。只是我覺得,生一個小孩,不是一個人口數字或是讓他吃飽長大而已啊。
雖然我對這些家庭父母的工作背景不清楚,但是我頗確定的是,他們收入不高,甚至可能沒有固定的工作,才會成為恩加照顧的對象。但是這些家庭,有三四個,甚至五六個孩子,卻一點都不稀奇。跟一般家庭的固定產檢、諸多禁忌相較,他們居住環境煙酒不忌、連孩子出生前一天都還不知道孩子的性別。那麼,能不能把孩子健康順利產下,就真的需要一點運氣了。而孩子生下後,父母有可能因為工作或學歷的關係,沒辦法盡到家庭教育及輔導學校課業的功能,社福團體也在這時候發揮了一點點的功能。只是,和孩子的成長環境相較,社福團體影響有限,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變什麼樣子,真的需要很大的造化。想想,當同齡小孩已經在學ABC時,他們可能連注音符號都唸不全;他們當中運氣好的,可以和同學一樣唸到高中、職校,或是更高學歷;運氣不好的,可能國中就輟學或畢業後開始就工作了。
百萬口號已經被批評得夠多了,但沒有被討論的是其他生育補助,到底有沒有實質的幫助。如果這些補助鼓勵了經濟弱勢的父母多生無力教養的孩子,卻無法幫助有能力教養孩子的父母解決不孕問題,這是我們要的結果嗎? 如果假設性地把台灣人的經濟能力分成三個層級來看: 高收入的下一代成為無國界工作者、中產階級不敢生小孩、低收入戶的下一代成為未來人口主力。這樣的台灣,再過三五十年會變什麼樣子?
別誤會了,我並不是以收入作為能不能擁有小孩的標準,更不是說沒錢就不能生小孩。而是悲觀地覺得,除了自己國家內的競爭外,國家也永遠都和其他國家在競爭。如果政府只著重生育率,卻沒有教育年輕人更有競爭力,那麼會不會數十年後,我們也要開始賣土地、賣生態,淪為被剝削的國家呢。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