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2009

看moblog與micro-blog的世代交替

2005年曾經關注moblog一陣子,看來是不會發揚光大了。不是說沒有人在mobile blogging,而是這個字所畫出的界限已經被Twitter、Netbook、iPhone...這些新的軟硬體blur掉,沒有強調的必要了。甚至,blogging這件事情都被micro-blogging給壓縮了。

過去說到moblog,最標準的方式就是提供每個用戶一個獨立的email address,moblog服務商會所有mail到該信箱的圖文張貼到作者的blog上。但是以手機的情境來說,blogging的內容不會是軟體教學、政治評論這種長篇大論,而是簡單、重時效的status update或是"公民新聞轉播"(記得美飛機迫降的新聞嗎)。Blog上的文章,通常要經過幾小時後,才會被有訂閱RSS的網友看到,接下來是幾天後經由bookmark、其他連結、Search來的網友看到,所以,諸如"晚上不知道要吃什麼"這類具有時效性的文章並不容易出現。但另一方面,也因為blogger習慣了發文時要正襟危坐寫出"一篇文章"(除了注意用字遣詞外,還得想標題、下tag呢),blog反而變成累積"今天晚上吃了xxx"這類"經過整理、編排後值得保留下來的文章。

印象中,忙碌的工頭就曾經說過"因為忙,加上有了Twitter,所以發文減少了"這類的話。我想這類blogger改變的原因除了因為沒時間、沒靈感好好地寫一篇文章外,有些原因也是因為Blog"聯絡感情"的功能已經被micro-blogger滿足了。這類服務前有Twitter,後有Plurk,都能讓User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朋友的回覆,滿足即時溝通的需求。這是當時moblog想做卻做不到的。因為當年的moblog提供了"即時發文"的功能,卻沒辦法改變"閱讀延遲"的狀況。blog與micro-blog剛好在"即時性"上劃下了漂亮的一刀。

如果blog與micro-blog是我想像中"在時效與品質"互補的服務,那麼micro-blog之間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互補關係? 會這麼想是因為,身為Twitter及Plurk的使用者,過去我一直覺得同一訊息兩邊都發是沒有效益的。但是經過噗浪生日趴後我深深覺得,這兩個族群的使用者(網齡、e化程度)及目的(communication、social)都大不相同,固守一個服務,是很難接觸到另一群使用者的啊。尤其在臺灣,可能因為界面親和力及"同儕壓力"的關係,Twitter使用者轉換到Plurk是快的(e.g. 工頭、凱洛...等人),就連之前沒(或是低調)使用Twitter的名人(e.g. 酪梨壽司、朱宅...等)也都高調地開始噗浪。Plurk甚至創造了像瘋狂賣客這樣的"Plurk名人"(我認為BillyPan的動員力也要部份歸功與plurk)。然而,我卻沒看到有"Plurk使用者變成Twitter使用者"的例子。就使用的難易度來說,功能陽春的Twitter不比Plurk難,但是少了一點界面設計、一點社群功能、一點中文化...就讓Twitter在臺灣漸漸失去舞臺。

Google trends
雖然Plurk創辦人說Taiwan的使用者數是全球第二,但是從Google trend上看來,Taiwan已經是第一了,每天有超過八萬個visitors。

Twitter user trend
至於Twitter,Taiwan的使用者排不進前十,平均的daily visitor不到一萬。

Google trends
Plurk在臺灣的成長曲線是如此驚人。

Google trends
但是和Twitter相比,Plurk在世界的影響力還是十分渺小。

雖說中文化、類似聊天室的設計、Karma的規則...這些都能解釋Plurk在臺灣超越Twitter的原因,但是真正具體的原因,連Plurk官方都說不太出來。我想,使用方式或許也是其一。Twitter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對手機的親和力: 可以用簡訊的方式收發訊息。而手機的親和力是Plurk的致命傷: 除了手機版本較晚推出外,聊天室的優勢在手機上也不好發揮。從2005年國外及臺灣對moblog的熱度看來,這樣的發展並不讓人驚訝;臺灣人願意消費在3C產品的程度也讓廠商願意跳過中低階手機,直接推smartphone或Netbook上網(Nokia直接用贊助商的身份推N97)。

不同的國家、環境,發展出這樣不同的生態系統,也是頗有趣的一件事情(太久沒寫這樣的長文,脈絡不清也罷,居然連收尾都不會了...但天色太晚,還是先停筆,等有空再繼續補充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