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對澳洲的印象,除了鱷魚,袋鼠,無尾熊外,就是聽說澳洲人講話腔調很重,像是含了魯蛋在嘴裡。不過,來這邊後發現,城市人其實沒什麼腔調,有腔調的,大概就是老一輩的人,或是在鄉村遇到的人吧。而且,聽起來不像含著魯蛋,而是嘴巴不太打開的那種扁平聲音。
與其憑空想像,不如來聽聽這段吧。這是我坐火車經過學校時,為了紀念錄下的片段,剛好兩個大叔一路聊天,就這樣被錄了下來。他們的腔,就是典型的澳洲腔了吧。
12/25/2007
12/21/2007
停摘公告
回家前,拍賣家當,更新履歷,跑銀行郵局...等瑣事不少,不過我還是盡量督促自己看些Blog。不過,接下來的時間,除了要到朋友家過聖誕節外,還要到雪梨跨年,退租房子,能上網的時間應該會大減。所以,還是先跟各位通知一下,接下來幾個禮拜,可能會偶有碎碎唸,但網摘就要隨緣了。 :p
一切順利的話,一月中回臺後,網摘會繼續跟各位見面的。
一切順利的話,一月中回臺後,網摘會繼續跟各位見面的。
澳洲維多利亞的學歷認證
大概是因為假文憑太多,所以除了政府機構及教育單位要求外,以後應該也會有越來越多大公司會要求外國文憑需要經過學歷驗證(雖然大家都習慣說認證,不過官網是講驗證...)。為了避免以後傷腦筋,或是郵寄掉的風險,所以我打算趁還有時間,先自己去辦驗證。
上網查了一下,不同的州或不同的學校,需要跑的單位好像也有些許不一樣,所以就把我自己的經驗(Monash, Victoria)整理上來吧。我總共要跑三個單位:
1) 公證人(Notary)簽章:雖然打電話去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時,對方說可以直接到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就可以了,不過我今天去了的結果是,某些學校在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留有官方簽名,只要比對就可以,的確不用經過Notary,但是Monash並沒有,所以還是要Notary簽章。我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拿了一份Notary名單後,走去找附近的Brett Charles簽章(因為他不需預約,又在附近,而且價格只要AUD33。據辦事處人員說,有些要價到AUD100。之前爬文時看過有人說Brett Charles只要AUD20,看來這個認證費也是年年漲的),搞定第一關。建議需要辦學歷驗證的人都先打電話確認自己學校的文憑需要Notary簽章再去,如果不用的話可以省下一筆錢。不過我還是不懂這個步驟的用意,Notary只看我的ID,在畢業證書後面簽名蓋章,他應該也沒辦法判斷證書的真偽吧?
2)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過去這個步驟可以當天完成,但是從2007/7起,他們把這個步驟電腦化,需要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啥電腦化反而要更久?大概是要人工比對在學記錄什麼的吧...)。送件當天要繳交AUD20的費用,兩天後再去取件。
3) 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最後的一關了。之前爬文看到的訊息是需要三個工作天。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兩關不需要其他證件,這關需要帶護照,辦事人員會影印後當場將正本歸還。至於文憑,不過不知道是動作變快了,還是為了趕在聖誕長假前給我,周三中午送件,周五早上就能拿了,只要一個半工作天。這關的費用也是AUD20。
今年來說總共的費用是AUD40~73,需要跑三個地方,而且有兩個地方不能當天取件,所以建議將來有需要學歷驗證的朋友,記得保留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確保回國前能完成驗證喔。
上網查了一下,不同的州或不同的學校,需要跑的單位好像也有些許不一樣,所以就把我自己的經驗(Monash, Victoria)整理上來吧。我總共要跑三個單位:
1) 公證人(Notary)簽章:雖然打電話去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時,對方說可以直接到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就可以了,不過我今天去了的結果是,某些學校在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留有官方簽名,只要比對就可以,的確不用經過Notary,但是Monash並沒有,所以還是要Notary簽章。我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拿了一份Notary名單後,走去找附近的Brett Charles簽章(因為他不需預約,又在附近,而且價格只要AUD33。據辦事處人員說,有些要價到AUD100。之前爬文時看過有人說Brett Charles只要AUD20,看來這個認證費也是年年漲的),搞定第一關。建議需要辦學歷驗證的人都先打電話確認自己學校的文憑需要Notary簽章再去,如果不用的話可以省下一筆錢。不過我還是不懂這個步驟的用意,Notary只看我的ID,在畢業證書後面簽名蓋章,他應該也沒辦法判斷證書的真偽吧?
2)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過去這個步驟可以當天完成,但是從2007/7起,他們把這個步驟電腦化,需要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啥電腦化反而要更久?大概是要人工比對在學記錄什麼的吧...)。送件當天要繳交AUD20的費用,兩天後再去取件。
3) 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最後的一關了。之前爬文看到的訊息是需要三個工作天。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兩關不需要其他證件,這關需要帶護照,辦事人員會影印後當場將正本歸還。至於文憑,不過不知道是動作變快了,還是為了趕在聖誕長假前給我,周三中午送件,周五早上就能拿了,只要一個半工作天。這關的費用也是AUD20。
今年來說總共的費用是AUD40~73,需要跑三個地方,而且有兩個地方不能當天取件,所以建議將來有需要學歷驗證的朋友,記得保留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確保回國前能完成驗證喔。
12/20/2007
[2007/12/20] 今天網摘被黑米吃掉了一篇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Google AdWords被發現遭有心人士利用植入木馬。我想,既然AdWords是純文字廣告,應該不會如新聞所說,"廣告文字被木馬軟體替換",而是單純廣告連結到有惡意程式的網站吧。不過,無論如何,AdWords不但是Google的金雞母,也是招牌看板,應該投入更多資源確保使用者對他各方面的信心才是。
- 不知道多胖算是過胖。 :p 不過至少多學了一件事,打呼或是睡眠障礙,可以到"睡眠中心"檢查。
12/19/2007
[2007/12/19] Nielsen再批Web 2.0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Jakob Nielsen又提出了對Web 2.0的批評。在他的一堆論點中我比較關心的是,使用者是不是真的對AJAX網頁的變化不敏感?在我現在使用的網站中,使用AJAX的網站還是以target power user的居多。如果是電子商務網站用AJAX,是不是另某些入門級使用者困惑?但,這些入門級使用者,會是電子商務網站的主要客群嗎?對電子商務網站來說,比較保險的做法,大概還是先用傳統網頁,等AJAX更普及後再做修改吧。
- 記得從前有個被形容很臭屁的同學座右銘是,"只有成功的人會被說臭屁"。不知道現在他過得怎樣了。但是話說回來,成功的人也不一定要被說臭屁,也可以很謙虛啊。
- 繼Twitter後,這是我加入的第二個Google Talk機器人。MSN還是朋友們使用的IM主流,很多人試了一陣子後還是放棄Google Talk,online的朋友不增反減,倒是24小時online的機器人越來越多,會不會那天online名單上的機器人比朋友還多了...
12/18/2007
[2007/12/18] 建議升級新版Flickr uploader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Flickr對Pro用戶開放了包含最高點閱,訪客來源...等數據,不過這個服務不是主動提供,必須啟用後才能使用。這樣的服務,在Blog上很平常,但是在photo sharing上,大概真的只有Pro users會需要了吧。不過,既然錢都繳了,就申請來看看吧。
- 如果Juniper Research的預測報告沒錯,在四五年就有普及的WiMax可以用了。有趣的是,YouTube世代這個名詞,是Juniper Research定義出來的嗎?
- Flickr uploader推出了3.0版。我引頸期盼的編輯功能終於推出了。過去,批次上傳的照片只能移到同一個set,使用一樣的tag,而且需要先修改照片名稱。現在,除了可以批次修改為同一個設定外,也能針對單一照片的標題,描述,或是其他設定進行修改了。雖然安裝檔從七百多K暴增到10MB,但是還是十分值得安裝。
12/17/2007
[2007/12/17] 期待睡覺減肥法的誕生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原來,肥肉跟睡眠是有關係的,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有博士提出良好睡眠減肥法來造福胖子們啊。
- 新版的Google Toolbar多了不少功能,對使用者及網站經營者都更為方便。不過,不知道多久才會有Firefox版,還要多久才會Firefox版比IE版提早推出...
- YouTube成立後四個月的故事,還有兩張不容易見到的screen capture。YouTube起初的行銷方式果然令人捏一把冷汗,更其他網站的誘因相比,六月做出的幾個決定應該也不至於讓他一炮而紅。到底作者認為的關鍵是什麼,可能就要等到下集了吧。
12/15/2007
我們的畢業典禮
上次提到,Monash和RMIT畢業典禮的不同,再補充說明一下。
RMIT的畢業典禮,是一年一度的。由於一次有兩三千人的畢業生,加上每人可以帶四人左右的親屬入場,所以場地是選在職業運動等級的體育館,Telstra dome。因為畢業生多,所以除了Ph.D有一個個唱名上中央舞臺領證書外,Master及Bachlor都是在自己的小舞臺上頒發。例如拉拉系上的G舞臺,同時間還有其他舞臺同時頒發其他系所的證書。看起來雖然熱鬧,但是其實除了表演時間,觀眾注意的,大概就是前方的小舞臺而已。

不過,今年剛好遇到RMIT 120周年校慶,連遊行都擴大舉辦。當天早上10點就開始遊行,這個場面,就真的是Monash比不上的了。

和同學們一起走在馬路上遊行,還有觀光客會停下來照相,這種感覺一定很特別。剛好能在這一兩個小時遇到遊行隊伍的觀光客,也真的很幸運。遊行路線是從State library走到Federation square。到了Federation square,還有早茶餐包。雖然裡面的東西沒什麼,但是乍看之下還不錯呢。

最後要說的是,博士的衣服真是帥啊。尤其是一群博士在一起,看起來就是很厲害的樣子。

相反的,Monash就是氣氛取勝了。算了一下,Monash一年有二三十場的畢業典禮,除了不同學期畢業有不同時間的典禮外,甚至不同系所,國際/local學生也可能在不同場次。以我這場為例,只有150個左右的學生,也才有一個個唱名上臺的機會。現場的布置,也很有學院風,光是臺上坐了那些大頭加上現場演奏的管風琴就超有感覺的了。

雖然說畢業典禮只是整個求學過程的最後一部份,但是也能從這裡看出不同學校的不同風格。我喜歡我們學校的莊嚴氣氛及每個人唱名上臺的虛榮,拉拉喜歡熱鬧歡樂的遊行,也算是我們都念到了適合自己的學校吧。
Monash及RMIT 2007畢業典禮照片(共48張)
RMIT的畢業典禮,是一年一度的。由於一次有兩三千人的畢業生,加上每人可以帶四人左右的親屬入場,所以場地是選在職業運動等級的體育館,Telstra dome。因為畢業生多,所以除了Ph.D有一個個唱名上中央舞臺領證書外,Master及Bachlor都是在自己的小舞臺上頒發。例如拉拉系上的G舞臺,同時間還有其他舞臺同時頒發其他系所的證書。看起來雖然熱鬧,但是其實除了表演時間,觀眾注意的,大概就是前方的小舞臺而已。
不過,今年剛好遇到RMIT 120周年校慶,連遊行都擴大舉辦。當天早上10點就開始遊行,這個場面,就真的是Monash比不上的了。
和同學們一起走在馬路上遊行,還有觀光客會停下來照相,這種感覺一定很特別。剛好能在這一兩個小時遇到遊行隊伍的觀光客,也真的很幸運。遊行路線是從State library走到Federation square。到了Federation square,還有早茶餐包。雖然裡面的東西沒什麼,但是乍看之下還不錯呢。
最後要說的是,博士的衣服真是帥啊。尤其是一群博士在一起,看起來就是很厲害的樣子。
相反的,Monash就是氣氛取勝了。算了一下,Monash一年有二三十場的畢業典禮,除了不同學期畢業有不同時間的典禮外,甚至不同系所,國際/local學生也可能在不同場次。以我這場為例,只有150個左右的學生,也才有一個個唱名上臺的機會。現場的布置,也很有學院風,光是臺上坐了那些大頭加上現場演奏的管風琴就超有感覺的了。
雖然說畢業典禮只是整個求學過程的最後一部份,但是也能從這裡看出不同學校的不同風格。我喜歡我們學校的莊嚴氣氛及每個人唱名上臺的虛榮,拉拉喜歡熱鬧歡樂的遊行,也算是我們都念到了適合自己的學校吧。
Monash及RMIT 2007畢業典禮照片(共48張)
[2007/12/15] 畢業後的第一摘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使用撥接會讓Blogging更有效率?看看這篇文章吧。我覺得就像其他工具一樣,越來越高檔的配備及越來越多的功能,有時候會讓我們迷失了這個工具的初衷,也因此,less is more的精簡設計,才會在這幾年又開始流行起來了吧。
- Google Calendar可以在不同電腦上編修同一份schedule,行事歷軟體在離線時也能使用,好一點的行事歷軟體還能與手機同步。我就一直不太懂,好像沒有幾個公司願意把這三個好處結合在一起...還是只是我不知道怎麼用而已...?
- 這個首次在101的跳傘,因為違法而引起很大的爭議。從報導看來,Felix Baumgartner曾試著申請而被以安全考慮拒絕。如果真是如此,是不是該檢討一下,能否有條件開放專業活動,否則拒絕申請又不能有效防堵,只會讓人不斷鑽安全漏洞,又錯失了宣傳的大好機會。
12/13/2007
就等這一天
這一年半來,等的就是這一天啊。嚴格來說,是下面這25秒跟手上接過來的那兩張紙。
重學術的Monash跟商業化的RMIT連畢業典禮都是截然不同的規模與風格。先上傳幾段影片,文字及照片就等整理完後再補啦。
Monash,典禮前與會的學術人員進場。
Monash,典禮後的畢業學生退場。
RMIT,畢業生領證書。
RMIT,典禮前演奏的澳洲國歌。
RMIT,典禮後的燈光氣球秀。
重學術的Monash跟商業化的RMIT連畢業典禮都是截然不同的規模與風格。先上傳幾段影片,文字及照片就等整理完後再補啦。
Monash,典禮前與會的學術人員進場。
Monash,典禮後的畢業學生退場。
RMIT,畢業生領證書。
RMIT,典禮前演奏的澳洲國歌。
RMIT,典禮後的燈光氣球秀。
[2007/12/12] 太晚回家來不及發網摘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微軟沒有利用Office Live Workspace不支援Firefox來挖FF使用者牆角,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對Office Live Workspace不夠有信心? :p
- 如果悠遊卡的感應不會受到手機影響的話,倒真的可以做nano出來給大家DIY。不過,印象中好幾個朋友有過悠遊卡故障的經驗,他們的共通點是都會把手機跟悠遊卡塞在同一個包包。雖然是個不科學的觀察,但我還是會避免把他們放在一起,免得自找麻煩啊...
- 照片看起來真的和巧克力沒兩樣,不知道實體是不是也那麼像。
12/11/2007
[2007/12/11] 外包應該也會變成一種專業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這篇文章提到的一個重點是,"外包、3rd Party software 一向的定義,都是自己會作,但是金錢或時間花費太高,而用來加速產品開發速度的利器"。延伸解讀,好像發包者不但必須深入了解開發產品,甚至也有權利義務參與程式的修改,而不只能花錢了事。我在想傳統產業的外包,好像也不需要如此,那問題又出在哪呢...?客制化程度及產品的複雜度嗎?
-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不了解線上K歌了,文章許多論點我覺得蠻奇怪的。例如,"看完以後興起「我也上愛卡拉唱一首吧!」的念頭",真的很多人會這樣嗎?或是"最後來參加的這些會員,尤其是付費會員,都屬於「唱得不錯的」",光靠嗓音不錯的會員,就能支撐這樣一個網站及所需的頻寬等資源嗎...?
- 有些網站AdSense的置放方式會影響到內容閱讀,甚至造成讀者流失。ProBlogger的建議是:用較小的廣告區塊讓讀者能迅速看到網站內容,不要用一個以上的sidebar以節省空間,以及用主要內容圍繞廣告的方式取得兩者的平衡。
12/10/2007
[2007/12/10] 真是特別且忙碌的生日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如果想把Youtube或其他flv影片的聲音截取出來當手機鈴聲,這些網站及工具就可以幫上忙了。
- 看到這些範例,讓我想到我妹同學的經典笑話,把Discovery念成Disco-very。雖然說語言只是溝通工具,比手劃腳或一個個字拼出來還是能懂,但是如果把別人的溝通時間拿來處理自己的無知,是不是也是對別人的一種不禮貌?
- 太陽能牙刷,怎麼聽起來像在鬧,一般人家裡的浴室能收到的太陽能也很有限吧。 :p
12/08/2007
[2007/12/08] 看來真的有LED需求啊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現在廣告商的腦筋已經動到許多不同的地方,除了傳統廣告外,還要硬發明些電視牆或LED,現在,許多室內擺設裝潢也變成他們畫布的一部分了。這類擺脫不掉的廣告,設計得好會覺得有趣,設計不好就很讓人倒彈了·...
- 推廣關鍵字廣告讓我想到一個用人理論。有些公司徵才時,尤其是業務人員,會特別愛用新鮮人,因為新鮮人不會有過去的經驗及刻板印象。如果關鍵字廣告也從沒有嘗過傳統廣告甜頭的公司著手,應該可以提高成交率吧?
- 之前玩的照片填空都是無關痛癢的人物照片,現在搭配了最近最熱門的中正廟,就能讓大家好好抒發意見啦。
12/07/2007
[2007/12/07] 寫新聞也像變魔術了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看完整篇文章感覺,不只是天價,根本是搶劫。相較之下,健保雖然虧損不斷,還不至於讓醫院做到這種地步。如果健保能更有效地避免醫療資源浪費,那就更是臺灣人的福氣了。
- 其實Bill Gates本人外,微軟在公益上面的投資也不少,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知道為什麼,面對OLPC市場,他們卻似乎意興闌珊。或許現在全微軟都還在想辦法賣Vista吧。 :p 不過,在OLPC真的成熟後,我想微軟還是會"有條件地""大方"贊助吧。
- 媒體可能習慣了把數據拼湊解讀成讓讀者恐慌的現象,所以連這種話題也必須包裝成重口味才有話題。看完這篇的解釋,下次看到經濟不景氣,臺灣沒前途了...這類文章就可以多想想,事情是不是這樣?不要再被記者操弄了。
12/06/2007
[2007/12/06] 日本人真的好謹慎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不過,如此一來,萬一遇到駭客將"自由廣場"駭成"小玲嫁給我",那就糗大了。
- 整篇文章跟我這個路人沒什麼關係,只是看到照片中日本藥袋上面清楚地註明著各種藥的功能及說明,感覺真是貼心。在臺灣看醫生,少了這個說明,藥效還沒發作時常常會擔心,是不是拿到別人的藥了... :p
- 可能是民族性的關係,一些國家的音樂人可以靠街頭表演或零星通告維生,但是臺灣即使是發片樂團,還是要有份工作才能糊口。不知道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堅持理想的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才,是因為這樣被埋沒掉的...
12/05/2007
[2007/12/05] 努力不摘無名肥皂劇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Flickr在相片分享外有提供了額外的編輯服務。雖然可能許多人不會用到這些功能,但是對其他使用者來說,或許是個很貼心的設計。ASP在容量競爭之外,像這樣的合作應該是很經濟有效的。
- 數位相框的概念很棒,但是只要價格降不下來,應該很難普及吧。
- 乍看之下,以為Google要把Web Google Talk變成多合一IM工具。不過仔細看,Google只是用了AIM的API,把AIM放到Gmail中,跟Google Talk並沒有關係。既然如此,這則新聞跟非AIM使用者也沒太大關係了。 :p
12/04/2007
[2007/12/04] 有一批免費的FON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師大商圈附近的居民有機會索取免費的FON囉。用這種鬧區包圍住宅區的推廣方式,應該可以讓FON普及地更快,不過,面對3G及WiMax會帶來的改變,FON的普及速度應該要更快啊。
- 不知道倫敦的公廁是不是很多。不然,以臺北公廁數量來說,恐怕沒幾個人能光靠公廁而不用麥當勞或百貨公司吧。
- Gmail將新增讓使用者可以指定不同顏色到不同Lable的功能。不過,聽起來很貼心,不知道實用性高不高。畢竟,要找某一個Lable,點下去就好了,不同顏色會有助於尋找嗎...?
12/03/2007
[2007/12/03] 很多問題都是出在態度啊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除了網路流傳的惡搞版外,還有真正的結局版及復活版。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漫畫卡通,我就是最愛小叮噹。難道,我是大雄命嗎。 =.="
- 幾個棒球轉播員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蔡明里,尤其是他勤於更新的中肯建議。這次亞錦賽,不斷聽到其他播報員嫌韓國奸詐,但我也很納悶,為什麼壓縮棒那麼好用,中華隊不早點準備?至於那個換投烏龍,我認為那才是中韓戰的關鍵。落後一兩分還有機會追,但是準備不足的投手開始保送,野手緊張失誤,因為溝通問題讓士氣在一局內瞬間瓦解,才讓人痛心。
- 這篇文章附上了一段跟詐騙集團對話的錄音,十分有趣。但是我十分納悶的是,詐騙集團外包到中國,是因為成本關係還是法律問題?這種腔調跟我說是博客來,我也不會相信啊。
12/01/2007
[2007/12/01] 環境好身體才能跟著好
原則上每週一到六都會摘要三則關於網路, 科技, 或社會的相關資訊.
- Google reader現在提供了推薦feed的功能。推薦的演算法一樣是分析使用者訂閱的頻道,推薦相似的feed給類似興趣的使用者。
- 現代人有太多飲料可以喝,因此水的飲用比古人少很多,這應該也是許多現代文明病產生的原因之一。
- 圖表中看來,韓國廠商努力地做環保,倒是日本廠商似乎沒有把環保列入產品考量之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