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常看到的新聞,除了南部豪雨成災外,就是520就職前後的遊行了。看到有朋友在FB批評這些上街頭抗議的人是怨天尤人,真正有成就的人沒時間做這種事,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首先,我認為遊行只是在投票外,對於特定議題的表達方式。以反核、反美牛、倒扁...這些主題來說,民眾沒有時機及方式直接參與決策,如果民意代表也無法忠實傳達民意,民眾也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傳達不同的聲音。不可諱言的是,大部分透過這種方式的抗議活動,強制力有限、有可能失控造成其他民眾的困擾,甚至在遊行結束後完全沒有達到任何效果,但我認為,在民主國家,人民本來就有透過合法程序集會遊行,表達聲音的權力,不需要,也沒有立場打壓。
其次,我不知道這位朋友有沒有實地參加過遊行。就我的經驗來說,就因為遊行只是表達立場的方式,他可以是很輕鬆的方式,而不一定是劍拔弩張的對立。只是媒體在數小時的過程中,常常只專注報導最有話題的數分鐘,也就容易讓人在遊行與衝突中畫上等號。以這點來說,我也認為台灣有越來越多軟性訴求的方式,也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參與。孩子參與的不一定是政治本身,而是如何接受多元的聲音及透過和平的方式表達立場。我認為如何保有自己思想,同時接納別人思想,是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
再者,雖然在多數國家中,網路及網路言論自由已經讓這個媒體的重要性、聲音多元性遠大於少數人把持的傳統媒體,網路這個工具本身,還是有其限制。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人民還是在這個媒體上處於弱勢。唯有上街頭,每個人的樣貌與聲音才會被清楚看見、聽見,而不再只是一個個的帳號與文字。當看到連行動不便的人也努力走上街頭時,被抗議的對象是不是更能反省,自己做錯什麼了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遊行不只是吵著要糖吃,想解決的問題通常也不是努力工作就能達成。免於核災的恐懼、免於瘦肉精的毒害,甚至政經的改變、國家的獨立,都需要強而有力的民眾聲音持續傳達,甚至獲得其他國家人民的協助,才有機會達成。不論他們的立場我是否認同,我絕對肯定他們對於自己,或是下一代發聲所付出的時間精力。
今天剛好看完同事借的生死謎藏,回想起兩年前看過的在那之前我愛你,我的感想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其實是細膩且難以衡量的,尤其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能留下什麼回憶,比在世時的任何物質都來得重要。如果,我們還是用金錢的觀點來看每件事情的付出收穫與成就,我懷疑,在去除所有物質後,我們還懂得愛人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