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覺前,一個朋友傳來MSN訊息。剛好今天放假,和他一聊就聊了兩三個小時。雖然MSN聊天不如說話即時,但遇到比較嚴肅的話題時,我還是比較喜歡用這種方式,因為中間比較多時間思考。即使聊天的話題一直在他如八點檔劇情版的感情故事上,但在討論的過程中還是有些收獲。
聊到後來,其實我覺得是他還沒想清楚自已想要的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工作多年以來,無論汽車或保險,一直都是從事to C的業務工作。相較其他更專業或to B的業務工作,競爭也比較激烈,要讓自己脫穎而出,就是要用服務跟時間去換。而這個朋友因為家庭因素跟個性關係,也非常投入在工作之中。假日時間即使不在工作,也有講不完的電話。直到最近覺得這樣的生活是感情不順的主因,才開始考慮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想到其實薪資收入跟能力的關係,大概只能在同業,甚至同公司比較。不同產業職位,待遇都是有其原因,實在不用互相比較。比較簡單而極端的例子像是竹科工程師,焚膏繼晷工作10年後可以安然退休,但是這十年內可能幾乎沒有個人生活,甚至連健康都賭上了;像他這樣的業務,可能則是20年;而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則是要30年。大部分的薪酬都和自己的付出成正比,也某種程度地和自己的自主成反比。如果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用短期的工作成就來比較,那就真的可能人比人氣死人了。
用另一種方式類比的話,每個人對財務獨立的追求速度有點像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有人希望用最快到終點再輕鬆享受比賽後的時光,這些人可能一路衝刺得到所有人羨慕的眼光卻忽略了沿途的風景,也最有可能在中途受傷或體力不支。另一群在意風景的人,運氣好的能兼顧風景及比賽結束的時間,運氣不好的則是時間到了還在半路而遭淘汰。該用怎樣的速度,是看自己在意的事物以及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搞清楚而太受周遭人的影響,就可能超過自己的負擔或無法完成比賽。然而這件事情有了伴侶後就變得更復雜了。有伴侶一起前進、一起分享,是一件好事,但是每個人設定的終點可能不一樣,再說要找到願意用同樣速度一起前進的夥伴也不容易,更別說每個人在不同路段可能還想轉變不同速度了。這時候溝通,甚至某種程度的妥協,就是能不能一起跑下去的關鍵了。如果為了跟上而讓自己跑得氣喘吁吁,或是擔心速度太慢而焦慮不安,我想整個過程也不會太有趣吧。
我最後給他的建議,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速度,如果不喜歡跑那麼快,就放慢下來,用自己自在的速度,慢慢往終點前進吧。
============
結束MSN後我很無聊地又想了下去,工作的付出不只時間,但畢竟時間是比較能量化的東西,也因此工作時間比較容易拿來比較,卻也容易落入陷阱。每天工作八小時跟十小時,看起來只差了兩小時,後者比前者多工作25%的時間。但是如果換算成扣掉睡覺交通後,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可能就是六小時跟四小時,前者比後者多了50%可以支配的時間呢。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