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下雨天, 還是看了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我一直保持著客觀(其實也是因為無知)的立場在看"格瓦拉"這個傳奇人物. 從文字開始, 再到電影. 感覺出來的明顯不同是, 文字部分因為是來自格瓦拉的第一人稱觀點, 所以許多想法並沒有深入提及; 而電影, 因為導演根據格瓦拉後來的思想作為而有所加油添醋, 只要對格瓦拉稍有了解的人, 就能清楚知道, 這是對格瓦拉後半生所作所為鋪陳的一個序章.
但我所不了解的是, 為什麼這段日子, 被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一個電影, 一本書. 而沒有看到格瓦拉完整的傳記/電影(或是說知名度不如本著作)? 舉例來說, 就像市面上有孫中山傳記, 沒有孫中山孕育革命思想歷程的單獨著作. 這段旅程, 除了交代格瓦拉的前傳外, 還帶有什麼樣的意義?
不過這樣的旅程, 又把射手的旅行細胞活了過來. 我在學生時代的夢想, 是想要乘著課本中的提及的大陸長程火車臥舖, 只有預算, 沒有期限地在大陸亂晃. 這樣的夢想, 在墾丁時不斷受到領隊們的各種打擊(他們一致認為, 在大陸自助旅行對專業領隊都是種挑戰, 一般民眾連想都不要想), 該拿來旅行的時間, 也被我花在墾丁上面了... :p
事隔多年, 這部電影又給了我新的想法. 雖然曾經環島三次, 每次都是開車或坐車, 一路上走馬看花, 有些城鎮甚至連停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雖說台灣的路況/政治/經濟狀況都比格瓦拉的情況好上百倍, 但是真正踏上不同土地, 感覺各地的空氣與風土民情, 應該也有不同的滋味. 當然, 看完這部電影後的環島不能太草率(就算做不到蓋完所有鄉鎮市公所的公文印, 也要吃遍台灣著名小吃之類的).
這樣的目標, 應該至少需要三四週的時間完成吧. 只要我離開這個工作時仍是單身, 我想應該是會成行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