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了一篇從外國人角度看台灣生活形態改變的文章: Taiwanese People Are Trading Away Higher Pay For A Slower Lifestyle。裡面提到了一些人離開台北生活的理由,以及可能面臨到的困境。
過去,許多其他縣市的人,不得不到台北,尋找穩定的工作。現在,拜網路及休閒產業之賜,越來越多人可以離開台北,或是回到自己的故鄉工作。另一方面,這些年台灣的轉變,也讓非台北人越來越難在台北白手起家、落地生根。這篇文章的角度,提到了這些人離開台北的原因,大多是放棄較高收入的穩定工作,換取更悠閒有品質的生活。光是台北房價比第二、第三大城市貴了一倍這點,我想就讓許多人卻步了。想想,如果在不同城市買的房子有六七百萬的價差,那可以少付多少年的本利貸款、賺到多少與家人共處的時間? 這個問題,多年前就有類似的討論了,我想現在應該只有更嚴重吧。
文末的留言有人提到另一個觀點,許多企業家擔心台灣的競爭力將在這樣不積極的心態下流失。某種層面來說,我認為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大環境下小人物的選擇,一樣還是有人願意在高壓工作下換取高額的收入。更現實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機會根本無法與當年的企業家並論。先不論成長趨緩的高薪位子是不是還是被越來越晚退休的長輩們坐著;就算想創業,台灣對於產業扶植計劃不如當年,政府從助力變成了阻力、大家對於勞動意識、環保意識的抬頭,也無法讓企業輕易地把成本轉嫁到勞工的健康或環境污染上。領薪水過日子,也落入了這個描述: "時尚雜誌就是月薪6萬的編輯去告訴月薪3萬的讀者,月薪12萬以上的人日子是怎麼過的;房屋廣告就是一群天天加班的廣告人去騙另一群天天加班的上班族,買一間他一天只能相處5小時卻要花一輩子去還的房子"。看到渺茫的"成功"機率下,退出這個老鼠滾輪遊戲,回歸個人與家庭的生活,也是一個合理、對自己負責的選擇吧。
知足,可以讓人快樂;不知足,則能讓人進步。太知足會養成怠惰,太不知又會變得貪婪。怎麼不受媒體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取得自己的自在平衡,是每個不同國家的人都得面對的課題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