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009

民主青春期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為而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這是百年前的老殘遊記中的描述,至今仍然如此。

CNN在災害後採訪到了馬總統,他對這麼重大災害的反應是: No, in this area,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That is why they were not fully prepared. If they were, they should have been evacuated much earlier. Just because they stayed where they lived. You see, they did not realize how serious the disaster was. (因尺寸關係,下為YouTube上的臺灣媒體引述,CNN原始完整報導在此)



我對他的反應感到詫異,或是更直接地說,不滿的原因在於,他不斷地使用they,似乎強烈地將政府與災民做切割,顯示責任是在不願意撤離的災民,而非政府。尤其是"You see"這兩個字,更給我一種"看吧,我早知會如此"的負面感覺。我猜想這樣的反應,是出自於一種不願意犯錯的心態。

在選舉中,抓對手弱點猛打並不稀奇。而在臺灣的選舉中及政論節目中,幾乎已經到了什麼錯誤都不能犯的地步。也因此像馬英九這種形象清新近乎完美的人,理所當然地在2008年被當成國民黨的救世主,幾乎沒有雜音地成了總統候選人。但是許多人可能沒想到的是,不犯錯的背後,可能是能力過人,卻也可能是卸責或是少做少錯的原因。我也因此在想,今天如果是些有爭議性的人在位,事情會變怎樣。

921發生後,"凌晨1時47分地震發生,震後約2小時後,軍方接獲命令,清晨6:00時便已就定位,而總統李登輝則於上午九點到達南投災區"(引述自Wikipedia),各國救援隊伍也在黃金72小時內陸續抵達。反觀現在的軍方及總統,每個決定都戰戰兢兢、瞻前顧後,也就讓所有事情都慢了下來。就連需不需要國際救援,都要拖到5天後的8/13才能決定。這就是能不能做出果斷判決的差異。類似的狀況,如果換成像宋楚瑜、王金平、謝長廷,甚至顏清標...等,這些具有不同協調能力、判斷能力的人,我相信不管在政策推動或關鍵決策時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是,在臺灣現在的政治環境下,這些爭議性的人物,包含李登輝,幾乎都是不可能當上總統的。

這種初由集權轉到民主的現象,像極了由媒妁之言轉換到自由戀愛的狀況。人民初次有了自己決定領導人的權力,卻不知道挑選適合自己的伴侶,在判斷上讓形象包裝凌駕了做事能力。而在政黨或政府體系中的人,不論手腕不足或形象不佳的人,即使再會做事,也無法擔綱太重要的職務。然而事實卻是,外型亮麗的伴侶不一定能帶來幸福,父母挑選的伴侶也不一定輸給自己年少時挑選的對象。我們只能一次次地從失戀與政黨輪替中學習教訓,漸漸成長。

民主的青春期不知道還要過多久,但少了父母的挑選,短時間內我們可能也再也看不到孫運璿這種做事能力比公關手腕高明的人物了。然而,一個民主國家經過一二十年,檯面上能讓人欽佩懷念的官員只有極權時代的人物,也實在有點悲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