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恩加請到臺北教育大學的梁培勇老師來上了這堂課,有些筆記還蠻適合分享的。
- 人的依戀(attachment)對象建立在5個月到3歲時就建立了。依戀品質受到主要照顧者的變動頻率與互動敏感度影響(e.g. 照顧者邊工作可能會降低互動時的敏感度)。依戀品質會影響人際關係(e.g. 成為有安全感或缺乏安全感,甚至錯亂型)。
- 依戀對象通常為1~4人,在低年級時就決定了。即使父母不是主要照顧者,也要常出現,成為第3、4號以建立成長後的信任關係。
- 如果缺乏可以依戀的成人,兒童可能也會對同儕建立依戀關係。
- 人的情緒如果沒有適當發泄,會累積在情緒水庫。當水位高了以後,包容、忍耐力會下降(e.g. 缺乏肚量)。當水位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就會提升。
- 調節情緒的兩個方法: 暢所欲言地說(聆聽即可,機會教育可能會失去信任);沒有規則地玩(e.g. 辦家家酒而不是棋盤遊戲)。
- 大人也必須了解,玩的世界是個幻想的世界,與真實世界不同(e.g. 不要因為孩子說要殺人或作弊而大驚小怪)。
- 情緒的產生: 生活事件 > 警覺狀態 > 主觀感覺(情緒) > 情緒表達 > 回饋
- 主觀感覺沒有對錯,孩子也有生氣的權利,大人必須包容。
- 情緒表達則有客觀標準,必須遵守社會規範,大人也必須有原則地堅持。
- 警覺狀態及主觀感覺中間可能有"認知"的影響,但是認知的教育需要到高年級才懂(說道理。e.g. 對方沒有惡意)。
- 回饋最好針對情緒表達,並包容情緒。學習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而不是壓抑情緒。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