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想到什麼大理論,只是想要跟網路服務商說,快收錢讓自己有動力好好做點事吧。
這是最近兩三個月來自兩方面的感想。一是最近工作關係,monitor了一些外國ASP & widget provider,發現一些過去完全免費的服務,突然都多出了收費的modle。有保留免費服務,提供付費加值服務的,例如Widgetbox;有轉向全付費,不付錢只能試用的,例如Sprout Builder。另一個原因是平常在用的幾個網路服務品質一直無法提升,繼續用下去蠻痛苦的,又懶得搬家重新調整使用習慣,例如Bloglines及黑米。
過去的理論是,使用者在網路上更換ASP非常容易,所以只能靠免費來競爭,錢的部分,只能靠廣告或VC,跟使用者是收不到錢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以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說,是,也不是。對於file sharing這種短時間使用、免費替代服務很多的網站,我的確不太可能在上面花錢。但是對於Gmail、Feedburner...這類已經長時間使用、不容易更改"我所有User們"(也就是朋友們)習慣的服務,就算要收費,我也非常有可能繼續付費使用。實際上,從2005年起,我已經每年都付USD24.95在維持Flickr Pro的帳號了,即使現在Flickr的policy修改,free member就已經符合我95%的需求,我還是會為了那麼一點點方便性,每年繼續付錢,也從來不考慮搬家。原因除了自己方便外,也是為了朋友們方便,這個價格我也負擔得起,最重要的是,他的服務夠穩。
我不知道一些堅持免費的ASP出了什麼事,但是我認為,有很大的原因是,沒有明確的營收模式,加上募資不易,讓經營者亂了手腳,不敢再投資。如果我沒記錯,這個場景在臺灣出現了不只一次:某免費的ASP堅持免費,直到某天宣布撐不下去了,一些會員發動募資/捐款,讓服務又維持了一陣子;為了感謝使用者的支持,ASP繼續以精簡的方式提供免費服務,最後營運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撐不下去,只好真的下臺一鞠躬。另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無名。在大家還免費的時候,率先厚著臉皮向使用者收錢。在引來一陣批評撻伐後,到現在還是活得好好的。這兩個例子有點極端,但無名被罵的原因不只是收費政策。我相信只要規劃得宜,溝通良好,收費不一定要被罵。Pixnet的付費方式就從來沒引起這麼大規模的爭議,也始終在國內BSP占有不錯的地位。
類似黑米或BSP這類擁有User content的service provider,其實很有對User收費的本錢,只要能讓User有"物超所值"的感覺。這份感覺除了建立在有形的package外,更要建立在穩定的服務品質上。我想,對於重度使用者來說,一年花費TWD300~500在一個網路服務是個合理、可接受的價格,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即使初期能收到的錢不多,至少能得到更多的營運資源,也能給自己一個更認真經營的理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