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007

關於理財這件事-續

1/5寫的這篇"關於理財這件事", 裡面提及的專家, 楚狂人兄, 也來留下了他的意見. 我把那篇文章寫在這裡的原因, 一是為了讓自己的朋友可以看見, 二是不想潑其他網友的冷水. 既然楚兄有看到那篇文章, 我想把回應留在這裡, 也可以維持我的初衷, 楚兄應該也能看見.

我在那篇文章中, 想要表達的一個意見是, 投資自己不與理財相悖. 當你想要花錢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 無論是學語言, 出國進修, 甚至度假, 應該都可以被理財規劃所允許的, 只要他是投資, 而非奢侈品. 這兩者的差別在於, 投資能為你帶來(有形或無形的)報酬, 奢侈品只為你帶來一時的愉快(卻可能留下負債).

在上篇文章中, 我舉了上健身房的例子. 再舉一個買車的例子. 我唸大學時, 因為家裡到學校的交通不便, 我曾經騎車通學了好一陣子. 後來父親換車, 我便接手了那台二手車. 後來我在南部工作時, 那台車也是我重要的交通工具. 因為無論在念書或在南部工作時, 汽車是我主要的交通工具. 有了車, 我每天可以省下兩三個小時的等車, 轉車時間, 這些時間可以讓我唸書, 打工, 或是休息. 雖然養車及汽油費用吃掉不少我打工的薪水, 但是我認為花這些錢去換時間是值得的. 但是我回台北工作一陣子後, 我就把車賣了. 因為在台北工作, 機車還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朋友問, 這樣出去玩時怎麼辦? 其實算一算, 保養費用, 油耗, 停車費加上每年的稅金, 除了夠我偶而坐坐計程車外, 真正要出遠門時, 還夠租車好幾天呢.

許多理財專家, 或是理財書籍中都會提到, 汽車房子都是奢侈品, 不是投資. 但是從上面的例子看起來, 是不是奢侈品, 是跟所在的環境與需求有關. 對於常在台北縣市奔波的業務人員來說, 需不需要汽車? 我會說, 那要衡量看看你奔波的範圍跟頻率. 用大眾運輸工具(有時候還比開車快呢)或計程車的費用, 會不會比你自己開車的費用(加上罰單)划算?

我不是說這些專家或是暢銷書會受歡迎都是浪得虛名, 而是讀者必須學會把這些知識套用在自己身上, 而不是照單全收. 盡信書不如無書, 把不合適的觀念套在自己身上, 除了讓自己不快樂之外, 也不一定對理財有幫助. 理財專家的建議何嘗不是如此. 他們對你的了解, 如果只是從你提供的簡單資料, 而不了解你這個人的個性, 又怎麼幫你規畫? 更不用說, 很多人對自己的了解本來就不夠, 更遑論兩人理解上的差異了. 你怎麼定義自己是積極型的投資人? 多積極的投資人, 才是理財專家眼裏的積極型投資人? 了解自己的能力與目標, 比全盤相信專家給的建議重要, 是我上篇文章中最想表達的觀念. 可惜的是, 我也認同楚兄所言, "真的對自己夠了解又知道要規劃的人,怎會需要我呢?"...

最後想再呼籲一下這些有影響力的專家們. 這些需要理財規劃的朋友們, 對於專家的話常常是奉為圭臬(看看這篇文章的人氣和這篇的回應). 我建議大家對於不明確的地方, 最好能夠更清楚地釐清(而不是我想, 看起來...)再做建議. 當他們真的聽了您的建議而日後後悔了, 卻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能詳細了解需求與背景再做建議, 可以大幅減低這樣的遺憾. 當然, 在這樣的標準下, 可能一天沒辦法再維持四五篇的回覆了, 但是我認為, 像理財這麼嚴肅的主題, 質比量重要多了. 或許, 楚兄把理財規劃依不同程度需求區分不同價格, 也是另一個以價制量的方法.

我不是喜歡挑毛病, 只是看到許多人連理財都講究"速食", 卻狼吞虎嚥不經思考而感嘆. 理財從業人員如果能體會到這些人發問時的心情或期待, 就能理解自己"任重道遠"所言不假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