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2005

[春天吶喊記事簿] 我眼中的春天吶喊

今年是春吶的第十年. 許多參加過春天吶喊的人, 都表示春天吶喊一年不如一年. 歸納各種不同的說法, 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原因: 一是氣氛變了, 二是參與的團變了. 這些在我眼中, 大概就是因應更多人潮與觀眾, 所不得不做的改變吧.
週六下午的春吶
週六的春吶, 是人潮最高的一天. 到了夜晚, 四分衛/董事長/夾子小應/濁水溪...等團體輪番上陣, 是整個活動的最高峰.

Heterotopias這篇1998年發表的文章, 不難看出春吶前四年的草根與篳路藍縷, 相較於六年後的春天吶喊, 當時的經濟雖然困難, 但是要滿足的人口(不論是觀眾或是表演團體)少, 自然容易做出自己的風格. 而現在, 除了要應付三百多個團體的報名與篩選, 場地的佈置與安排, 就已經比過去難上數倍了, 而制度化的管理, 變成一個不得不的選擇.

在回程的途中, 和龍男聊著海洋音樂祭與春天吶喊的不同. 感覺上, 海洋是比較友善, 陽光的. 從事前的宣傳, 文宣的發放, 現場的準備…, 海洋會讓人有受到歡迎的感覺. 而春吶讓人感覺像是朵孤芳自賞的花, 不做宣傳, 願者上勾. 或許是主辦人的個性使然, 或是沒有財團支援, 或是其他種種的原因, 春吶在媒體上一直沒有一個有力的官方聲音, 造成的結果是, 海洋成功地塑造了搖滾+海灘+陽光的正面形象, 春吶卻淪為了搖滾+毒品+放蕩的代名詞.

週日下午的春吶
週日下午的春吶, 感覺已經無法吸引觀眾特地請假參加了

沒有機會接觸到春天吶喊的主辦單位, 所以無從求證背後的原因. 但是這樣的現象, 也不免讓我憂心起春吶的將來. 我用最粗淺的角度假設: 海洋走的是大眾搖滾路線, 春吶取悅的是搖滾player. 海洋希望讓想認識搖滾的人, 有一個親切的管道, 春吶則是讓平常聽不過癮的重口味玩家, 有一個過癮的搖滾豐年祭. 這樣的市場區隔很明顯, 看起來也很合理. 但是不可否認的, 有經濟能力與時間參加這樣大型活動的族群只侷限在一個年齡層, 當這個族群離開了春吶, 下一個年齡層因為春吶的負面印象而裹足不前時, 春吶面臨的將是一個存續的挑戰. 或許主辦人不在乎, 人少反而好辦事, 那就可惜了春天吶喊這個老招牌, 以及曾經為他付出的樂團及觀眾了.

看看兩則不同的新聞報導:
墾丁春天吶喊「毒」影幢幢 3晚抓到30名嗑藥族
狂歡的夜晚,電子音樂聲震耳欲聾,進入第三晚的墾丁音樂季,還是擺脫不了毒品的陰影。 K他命、大麻、搖頭丸,以及各種毒品吸食器,都是嗑藥族助興的工具,200多名的警力,連續3個晚上在舉行音樂派對的大尖山、白沙灣、墾丁街道,甚至是帳篷內,總共查獲了30名的喀藥族。

春天吶喊 毒品滾蛋!
墾丁音樂季應該是很健康、快樂的,很遺憾的是每年仍有零星的吸毒事件,今年在白砂舉辦的「萬人朝聖音樂會」,主辦單位請保全人員,凡進入者要先檢查皮包及用金屬探測器搜身,如此淨化音樂季活動,革除音樂季和毒品劃上等號的惡名,應該是業者未來努力的目標。

我肯定主辦單位的熱血, 也希望主辦單位能多更多力氣在公關. 不是為了搖尾乞憐, 而是為了讓春天吶喊得以光榮延續. 想想台上樂團的賣力演出, 想想台下觀眾的殷殷期盼, 既然留不住逐漸年長的搖滾玩家, 就更應該讓新朋友能沒有壓力地加入, 別辜負大家的熱血了.

SNG車
看完新聞報導後再看到這張照片, 突然想起趴趴熊笑著對Sky說的: 記住啊, 人要比車兇...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