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022

希望是最後一次拔智齒

十幾年前拔掉左下方智齒後,一直很擔心右下方的狀況。三四年前,醫生開始提醒我,他和前一顆靠近後,造成了一個不容易清潔的角落,容易造成不良影響。不過這顆智齒很靠近神經,要拔會有風險,要我到大醫院處理。因為四大智齒之神不好排,加上朋友也有不好的經驗,我便透過朋友打聽,問到了另一位也是處理智齒小有名氣的醫師。不過當時醫師看了 X 光後認為,如果要拔除,前面那顆也會壞,那還不如繼續努力清,萬一前面真的留不住了,再一起處理,也不用冒傷到神經的風險。這件事就這樣擱下了。

2021 年,因為疫情和醫生時間的關係,覺得檢查的頻率拉太久了,就在家裡附近的診所做了次例行檢查。這位醫生一開始是認為應該先拔,不過看了 X 光片和前顆牙的狀況後,也認為可以再觀察,而且他還補充了,有可能兩三年內就會發生,到時候先拔前面的臼齒,修養幾個月後,再把智齒和安排植牙。原本我沒有想到臼齒有植牙的必要,聽到這個建議後才發現,這個問題比想像得更麻煩。不是拔掉一兩顆牙齒這麼單純,還會影響到為了幾十年的牙齒狀況啊...

到了上週末,看到一個朋友 FB 提到,他在 15 分鐘內解決了很多院所不願意處理的智齒問題,又燃起了一線希望。當天問到了後,上網預約,週一就到門診了。在治療椅上坐了會後,不是主治醫師 (猜想應該是住院醫師,後面就先用住院醫師代稱) 來問診,過沒多久,主治醫師也來看來下片子,聊了幾句後就決定要拔了。因為有和主治醫師對話,也看到他一直在附近幫其他患者治療 (不像當年在慈濟,完全沒看到主治醫師),我就沒有聽朋友建議,不斷強調要主治醫師拔了。

打完麻醉後,主治醫師還先檢視一下實際的位置,並確認麻藥生效了沒。我回答有點麻後,他就說再等一下。等一下後,就是剛剛的住院醫師來拔了。當下我有點懊惱,為什麼沒有強調要主治醫師,但既來之則安之,只能安慰自己名師出高徒,應該沒問題吧。接下來就是一般想像的拔智齒過程,又夾又切了。比較安心的是,主治醫師一直在附近,不定時會來看一下狀況說幾句話 (在慈濟時,是歷經一個多小時,住院醫師去求救,主治醫師才來)。到進行到一半時,可能真的遇到比較麻煩的地方,主治醫師就接手處理,一直到最後縫線完畢才離開,讓住院醫師交代注意事項。結束後看了一下,扣除等待時間,實際的時間大約 70 分鐘,可能住院醫師佔了 40 分鐘,主治醫師也花了 30 分鐘,還是比我朋友的牙難拔啊...

記得當年在慈濟拔牙後,兩三天都不能吃固體食物,按時服用的藥物也很多。這次只有交代當天吃東西小心,當天就要刷牙,隔天就能正常吃了。藥品也只有一天四次,每次一顆止痛消炎藥。不過我沒那麼勇敢,大概還是第一天只有吃布丁、優格,第二天開始吃粥,第四天才吃固體食物。雖然也是很腫,疼痛狀況的確好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傷口比較好的關係。不過到了第三天,又開始有點痛,差不多麻藥退的程度。上網查了一下,如果是乾性齒槽炎應該會更痛,不過保險起見,還是掛了號回去檢查一下。醫生說傷口看起來沒問題,還幫我拆了線。原以為可以取消下次的回診了,結果因為當天醫生和拔牙當天的不同,不能開診斷證明,還是要再跑一趟。

拔牙後一週,也就是原訂拆線的時間,再跑一趟拿醫生證明,順便給醫生再確認一次傷口。這次遇到的不是當天的住院醫師,不過還是蠻細心地檢查了一下。或許在傷口附近看到有食物,他還特地問了一下上次醫生有沒有指導如何清潔。回答沒有後,他還拿針筒再示範了一次,並把針筒讓我帶回家。這種針頭感覺是醫院特別改裝,用起來方便又不會覺得危險,真的很方便。


 


 

 

 

 

 

第 12 天,已經完全不會痛,就等傷口和骨頭恢復了。同時也知道,推薦我去的朋友真的乾性齒槽炎了,祝他早日康復。

幾個小感想:

  • 拔牙應該要在夏天拔。冬天想喝熱飲不能喝,真的不太舒服。反而在夏天可以冰敷傷口和消暑同時進行,一舉兩得啊。
  • 如果智齒會影響到前面的臼齒,有可能造成牙周問題,影響到臼齒的剩餘壽命。這種狀況還是盡量找到願意處理的醫生處理,否則拔了智齒還要植牙,是加倍麻煩。
  • 這次經驗和網路上看到的是,因為靠近神經,評估拔牙前都會自費做電腦斷層 ($1,500~$3,000)。之前決定不拔的醫院都沒有提到要照。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沒有電腦斷層設備,沒辦法確定位置而不敢拔。
  • 上次在慈濟時,沒有選擇就放了膠原蛋白,但是這次醫生完全沒提到。其實因為有醫療險,有選擇的話我這次會放,就算不影響復原速度,多了一層保護至少可以比較不需要擔心乾性齒槽炎。
  • 不是一定要指定主治醫師,好像見仁見智。一個角度是,這是病人權利,能比較舒服的話,為什麼要當實驗品;不過另一個角度是,如果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 (這是重點) 都沒有練習的機會,新醫師的技術要怎麼進步。所以只要能解決病灶,好像沒有必要堅持要主治醫師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