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2011

馬祖三日遊

儘管許多人警告這個時候的氣溫不適合,霧季也讓我一度擔心會不會被困在機場,還是和朋友在上個週末去了趟馬祖。雖然真的非常冷,但幸運的是,氣象預報的陣雨並沒有發生,甚至第三天還見到了太陽,算是很幸運。硬要選擇這個時候,也是配合朋友的時間,畢竟馬祖是我去年就許下的願望,錯過這次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再去啊。到了馬祖以後,這七龍珠已經集到了六顆,只剩下龜山島了,我想,大概五院院長或省長、總統,都不一定有到過這麼多的離島吧(鄉親啊,這就是愛台灣啊)...

因為其中一位朋友的妹婿是馬祖人,所以行程就很放心地讓他安排,連上網做功課都懶了。出發前心想不能錯過的馬祖景點,大概就是來自電視印象的南竿北海坑道、鐵堡,以及北竿的芹壁。可惜的是只有三天的行程,不夠再去東引或莒光,不然能從容地在這幾個小島閒晃,應該十分愜意。

但是在承平時代到戰地前線觀光,還是會被當年的各種設施震懾。每個據點、碉堡、坑道,彷彿都有訴說不完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想這三天照的照片數量,應該比過去的三日遊都還多吧。

鐵堡
例如前面提到的鐵堡。經過觀光的整治,除了步道明顯是新的外,其實分不清哪些是新,哪些是舊的了。不變的是,可以從險惡的地形,密集的槍口,看得出當年這個據點的重要性,以及想像駐守官兵的辛勞。

鐵堡
這樣自然荒廢掉的射擊點,更能想像當年肅殺的氣氛。跟現在用觀光客去拍照的心情,想必非常不同。

大膽據點
像這樣荒廢而完全閒置的據點,已經完全無法想像當年的樣貌。可以確定的是,當年大胆部隊,是多麼努力地完成了這樣的工事,驕傲地題上部隊名稱。

南竿北海坑道
說到建築的辛苦,當然不能不提北海坑道。費時820天,不知死傷多少官兵的北海計畫,真的另人讚歎。不過看到Wikipedia提及"當時沒有計算潮差,南竿的北海坑道鑿好之後根本無法使用",也真的不得不感嘆,這種事情在開鑿的同時應該也會發現了,但又是在怎樣的氣氛與環境下,讓人不得不完成這樣的工程,變成後人的觀光景點呢。(題外話,我們北海坑道去了兩次。第一次雖然是隧道開放期間,但進去後覺得奇怪,怎麼裡面一片漆黑,而且潮水沒有完全退去。後來才知道,這幾天的退潮時間是下午一點半前,必須白天去才會開燈也才能環坑道一圈。所以後來又趁退潮時間去走了一圈。建議朋友們到馬祖後可以先詢問退潮時間,再安排行程過去)

北竿芹壁
至於芹壁,雖然已經重建成近似當年的風貌,上面的標語也都清晰可見。不過跟現代碉堡相比,古建築的設計呈現的是更早期、海盜時代的戰爭氣息。在不經意聽到同行旅行團領隊介紹下,看到海盜頭家,隱身牆壁中的天然保險箱,有另一種印第安納瓊斯的感覺...

在去馬祖前我一直有個疑慮,馬祖面積比金門小那麼多,又離大陸那麼近,為什麼當年中共選擇打金門而不是馬祖? 到了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才知道,大概就因為大家都這麼想著,中共才會用了虛打馬祖、實打金門的戰略。實際上,馬祖除了水鬼摸哨外,只發生過海空戰,沒有真的登陸戰。對那些已經過世的馬祖人來說,即使現代防禦工事遍布,明清時代的海盜才是真的戰爭記憶吧;而算起來,在馬祖為了建設工事、訓練備戰而在馬祖傷亡的官兵,或許比直接陣亡的人數還多,這也是另一個弔詭與悲哀...

聽民宿老闆娘說,現在駐軍人數大概只剩全盛時期的1/10了。不過跟金門的軍民比相較,我想馬祖的軍人比例還是相當高,尤其是在收假時間看到街上處處是軍人等計程車的樣子,也不難想像當年全島處處是軍人的盛況。倒是這三天時間,好像沒有看到憲兵或警察... 馬祖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這裡的人互相溝通時,使用的是閩東話。不像金門的閩南語,雖有腔調但是還是能聽懂部分;閩東話聽起來是一句都聽不懂,感覺好奇特...

枕戈待旦
現在除了兩岸關係的改變外,戰爭形式的改變,也是讓這些據點漸漸失去重要性,開放觀光的原因。接下來的幾十年,相信馬祖會有越來越多的據點陸續開放,越來越少因為備戰而儲備的人力與工事。不變的,只有那個在枕戈待旦標語下,遙望中國的蔣先生銅像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