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2010

October 2009: 品牌在地化

從去年底,我開始參加了一個稱為SIG的業界行銷人聚會。幾次下來,已經漸漸看到規模,也越來越有主題了。雖然不是每次都能參加,但我想蠻值得把這些活動的討論感想記錄下來的。之前缺席了幾次,有的也忘光了,大概只找到這篇在Google Group貼過的記錄。

=======================

(Oct 29, 2009)

我想到朱大哥說的一個狀況是,當同一個品牌在不同國家可能是不同領導地位時,可能就要有不同的做法。我們看到的許多很有創意的廣告,可能是因為他們 在全球各國都是領導品牌(e.g. Coca Cola),或是他們有"品牌是最終價值"的想法,不把廣告與銷售做直接的連結 (e.g. SONY、Apple)。在電影中可能也有類似的狀況是,當紅到某個程度,永遠是第一主角時,你可以充分塑造自己性格(創意不妥協),不必完全照著經紀人(業務)的安排,甚至導演(老闆)也要敬畏你三分;但在之前,太強的個性可能會限制了你的角色及戲路,還是得回歸導演及經紀人的安排。

或許我們在看廣告時會有些迷思,忽略了廣告的背景及詳細的數字(通常看到的只有大品牌、他在播放前後心占率/市占率的變化、這個變化在各地是否差異極大...)。有沒有可能我們認為極成功的廣告,在他們內部檢討時時大失敗呢?

最後也分享幾支廣告。

我很愛這個廣告,畫面做出了創意,最後一句也把老板心聲說出來了。


另一個角度是local自主的重要性。我想除非是讓local自行發揮,不然是沒辦法做到那麼細致的。背景故事: 澳洲人潛意識視英國為老大,但這個廣告反幽了英國一默,這個遠在是外國HQ做不出來的: Bundy Rum廣告;澳洲人民族性頗強,會排斥外來品牌,Quantas就一直主打自己是澳洲品牌。直到被美國買走後,他還是推出了這支來凹。這也是外國HQ不容易buy的想法: Qantas Australia -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來了就聊兩句吧: